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突破点 | 第18-20页 |
一、曾昭抡的人生历程 | 第20-32页 |
(一)显赫家世 | 第20-21页 |
(二)青少年求学 | 第21-23页 |
(三)留学麻省理工 | 第23-25页 |
(四)回国任教 | 第25-28页 |
(五)担任国家要职 | 第28-29页 |
(六)重返化学讲坛 | 第29-32页 |
二、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 | 第32-58页 |
(一)论高等化学工程教育 | 第32-34页 |
1.理论为先领工程 | 第32-33页 |
2.理论应用须并重 | 第33-34页 |
3.教学模式忌僵化 | 第34页 |
(二)论高等有机化学教育 | 第34-39页 |
1.借力优化教材 | 第35-36页 |
2.“子、丑、寅”建学程 | 第36-38页 |
3.倾力打造实验课 | 第38-39页 |
(三)论国防化学教育 | 第39-43页 |
1.重化学军事人才培养 | 第39-40页 |
2.增设国防化学新课程 | 第40-41页 |
3.国防化学为备战 | 第41-43页 |
(四)论化学教师教育 | 第43-45页 |
1.“化学家”式教师培养 | 第44页 |
2.五大修养 | 第44-45页 |
(五)论专业人才教育 | 第45-48页 |
1.专业领导型人才培养 | 第46-47页 |
2.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 | 第47-48页 |
(六)论教学研的方法 | 第48-58页 |
1.分阶段分对象的教授法 | 第48-50页 |
2.五态度三途径的学习法 | 第50-53页 |
3.“学习”“研究”“涉猎”的研习法 | 第53-58页 |
三、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 | 第58-62页 |
(一)教学内容与时进 | 第58页 |
(二)师资培养力创新 | 第58-59页 |
(三)人才教育精细化 | 第59-60页 |
(四)教学模式重实践 | 第60-62页 |
四、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62-68页 |
(一)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 | 第62-65页 |
1.开设国防课程,促进国防化学教育发展 | 第62-63页 |
2.革新化学教学模式,接轨国际高等化学教育 | 第63-64页 |
3.创办学会刊物,探究化学教育 | 第64-65页 |
(二)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65-68页 |
1.加强国防教育保障国家发展 | 第65-66页 |
2.化学教育教学的进步需要化学教育家 | 第66-67页 |
3.化学教育教学研究应当不断深化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