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第一节 中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 第20-33页 |
1 古代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 | 第20-27页 |
1.1 古代治疗“胸痹”活血化瘀方剂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 古代活血化瘀方剂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 第21-27页 |
2 自拟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 | 第27-30页 |
3 现代活血化瘀新药临床研究 | 第30-31页 |
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组分配伍药物的研究及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选择 | 第33-40页 |
1 组分配伍 | 第33-37页 |
1.1 组分配伍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1.2 组分配伍的配伍原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3 组分配伍的主要目标 | 第36页 |
1.4 组分配伍的意义 | 第36-37页 |
2 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 | 第37-38页 |
2.1 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组方模式及用药 | 第37页 |
2.2 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组分选择 | 第37-38页 |
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临床试验部分 丹参通络胶囊对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40-56页 |
前言 | 第40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0-46页 |
1.1 诊断标准 | 第40-43页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43-45页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0-55页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第50页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第50-51页 |
3.3 疗效评价 | 第51-55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56-105页 |
第一节 丹参通络胶囊的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 | 第56-68页 |
1 实验步骤 | 第56-5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8-67页 |
2.1 丹参通络胶囊(DSTLJN)的ADME相关特性 | 第58-59页 |
2.2 冠心病相关基因及靶点 | 第59页 |
2.3 预测药物的潜在靶点 | 第59-60页 |
2.4 共同作用靶点预测 | 第60-62页 |
2.5 运用GeneMANIA分析 | 第62-64页 |
2.6 GO以及KEGG通路分析和网络构建 | 第64-67页 |
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丹参通络胶囊干预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生物分子网络靶标研究 | 第68-105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68-70页 |
1 临床材料 | 第68-69页 |
1.1 实验对象及分组 | 第68页 |
1.2 实验对象的入选与排除标准 | 第68-69页 |
2 实验采集 | 第69页 |
2.1 一般情况采集 | 第69页 |
2.2 血样采集 | 第69页 |
3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9-70页 |
3.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69-70页 |
3.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70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70-82页 |
1 外周血白细胞分离与提纯 | 第70-71页 |
2 全转录组总RNA的提取 | 第71页 |
3 全转录组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71-72页 |
4 全转录组RNA测序检测 | 第72-76页 |
5 原始数据以及测序数据产出统计分析 | 第76-78页 |
6 转录组表达水平分析 | 第78-80页 |
7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80-82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82-105页 |
1 转录组原始数据及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第82-94页 |
2 差异mRNA、lncRNA筛选结果 | 第94-98页 |
2.1 差异mRNA筛选结果 | 第94-96页 |
2.2 差异lncRNA筛选结果 | 第96-98页 |
3 差异mRNA、lncRNA共表达结果 | 第98-104页 |
4 小结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10页 |
1 活血化瘀药临床常用中药及发展方向 | 第105页 |
2 活血化瘀组份配伍药物DSTLJN临床研究的意义 | 第105-106页 |
3 DSTLJN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106-109页 |
4 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对比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28页 |
查新报告 | 第128-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