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0.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0.4 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0.4.1 理论及方法 | 第14-15页 |
0.4.2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1 “这+NP+X+的”内部构成的分析 | 第16-25页 |
1.1 关于构式中常项的分析 | 第16-19页 |
1.1.1 “这”的分析 | 第16-17页 |
1.1.2 “的”的分析 | 第17-19页 |
1.2 对“NP”的分析 | 第19-20页 |
1.2.1 “NP”的构成 | 第19-20页 |
1.2.2 “NP”的特征 | 第20页 |
1.3 “X”的分析 | 第20-24页 |
1.3.1 “X”是动词 | 第20-22页 |
1.3.2 “X”是形容词 | 第22-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这+NP+X+的”格式的语义特点 | 第25-30页 |
2.1 语义自足与不自足 | 第25-27页 |
2.1.1 含义 | 第25页 |
2.1.2 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1.3 语义不自足的原因 | 第26-27页 |
2.2 “无法言状”性 | 第27页 |
2.3 主观性 | 第27-28页 |
2.4 感叹性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这+NP+X+的”的语用分析 | 第30-43页 |
3.1 对语境的依赖 | 第30-31页 |
3.1.1 强依赖 | 第30页 |
3.1.2 弱依赖 | 第30-31页 |
3.2 语用功能 | 第31-38页 |
3.2.1 主观评价功能 | 第31-36页 |
3.2.2 标记语功能 | 第36-38页 |
3.2.3 衔接功能 | 第38页 |
3.3 语用解释 | 第38-41页 |
3.3.1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 第39-40页 |
3.3.2 “这+NP+X+的”格式的评论对象与作用对象 | 第40-41页 |
3.3.3 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这+NP+X+的”格式的来源及其相关格式 | 第43-48页 |
4.1 “这+NP+X+的”格式的来源 | 第43-45页 |
4.1.1 来源于“这+NP+X+得+补语” | 第43-44页 |
4.1.2 “隐含”与“省略” | 第44-45页 |
4.2 “这+NP+X+的”的相关格式 | 第45-47页 |
4.2.1 衍生形式:“(你)看、(你)瞧”等+“这+NP+X+的” | 第45-46页 |
4.2.2 相关格式:“看/瞧+NP+X+的”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