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安全与事故论文

隧道内有害气体分布及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隧道内尾气分布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汽车尾气净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思路第18-20页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理论第20-29页
    2.1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第20页
    2.2 三大基本方程第20-22页
        2.2.1 质量守恒方程第20-21页
        2.2.2 动量守恒方程第21页
        2.2.3 能量守恒方程第21-22页
    2.3 湍流模型第22-24页
        2.3.1 湍流模型的分类第22-23页
        2.3.2 常见湍流模型的简介第23-24页
    2.4 CFD模型的离散第24-28页
        2.4.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第24-26页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第26-28页
    2.5 PISO算法第28-29页
第3章 隧道内有害气体分布模型的搭建第29-37页
    3.1 汽车排放有害气体的特点第29-30页
    3.2 气候条件的影响第30页
    3.3 隧道模型的建立第30-32页
    3.4 隧道内模拟区域的分析第32-33页
    3.5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3-34页
    3.6 污染物的计算第34-36页
    3.7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第36页
    3.8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隧道内有害气体的分布规律第37-53页
    4.1 风速的影响第37-45页
        4.1.1 V=0m/s时的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第37-40页
        4.1.2 V=1m/s时的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第40-42页
        4.1.3 V=2m/s时的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第42-45页
    4.2 气体浓度的影响第45-51页
        4.2.1 正常行驶时第46-47页
        4.2.2 饱和状态时第47-49页
        4.2.3 拥堵状态时第49-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纳米材料TiO_2的光催化性能第53-61页
    5.1 TiO_2结构类型第53-56页
        5.1.1 晶体结构第53-54页
        5.1.2 能带结构第54-56页
    5.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第56-58页
    5.3 反应动力学原理第58-59页
    5.4 氮氧化合物的净化原理和影响因素第59-61页
第6章 二氧化钛的制备负载及其表征第61-76页
    6.1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第61-64页
        6.1.1 制备方法第61-63页
        6.1.2 溶胶凝胶法的制备原理第63-64页
    6.2 二氧化钛的制备实验第64-68页
    6.3 二氧化钛的实验过程第68-72页
        6.3.1 实验部分第68-70页
        6.3.2 泡沫镍负载二氧化钛的实验第70-71页
        6.3.3 负载次数与负载量的关系第71-72页
        6.3.4 二氧化钛的煅烧第72页
    6.4 影响二氧化钛性能的因素第72-74页
    6.5 二氧化钛的表征和结果分析第74-75页
        6.5.1 样品的XRD分析第74页
        6.5.2 样品的紫外光谱分析第74-75页
    6.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7章 氮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负载及其表征第76-83页
    7.1 二氧化钛的氮掺杂实验第76-77页
    7.2 氮掺杂样品的表征和结果分析第77-82页
        7.2.1 样品的XRD分析第77-79页
        7.2.2 样品的XPS分析第79-80页
        7.2.3 样品的紫外光谱分析第80-82页
    7.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8章 二氧化钛对有害气体净化的分析第83-93页
    8.1 实验条件分析第83-84页
        8.1.1 实验设备第83-84页
        8.1.2 实验方法第84页
    8.2 光催化效果分析第84-92页
        8.2.1 未进行氮掺杂情况下的效果分析第85-86页
        8.2.2 进行氮掺杂情况下的效果分析第86-88页
        8.2.3 氮掺杂对净化效果造成的影响第88-92页
    8.3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9.1 主要研究结论第93-94页
    9.2 本文创新点第94页
    9.3 进一步的研究状况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博弈论的共享泊位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孔隙水压力的沥青路面水损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