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爆破理论及其在岩体中的应用 | 第16-31页 |
2.1 岩石爆破机理 | 第16-17页 |
2.2 爆破振动波的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2.1 炸药的作用区域 | 第17-18页 |
2.2.2 爆破振动波的分类 | 第18-20页 |
2.2.3 爆破振动的衰减 | 第20-21页 |
2.3 爆破荷载模型 | 第21-26页 |
2.3.1 荷载波形 | 第21-23页 |
2.3.2 峰值荷载的确定 | 第23-25页 |
2.3.3 荷载作用时间 | 第25-26页 |
2.4 爆破影响安全判据 | 第26-30页 |
2.4.1 国外爆破振动安全标准 | 第26-28页 |
2.4.2 我国爆破振动安全标准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下穿导流洞与既有隧道交叉点断面爆破开挖振动分析 | 第31-64页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1-34页 |
3.1.1 气象水文 | 第32-33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3页 |
3.1.3 地质构造 | 第33-34页 |
3.2 爆破振动监测及数据分析 | 第34-42页 |
3.2.1 爆破方案 | 第34-35页 |
3.2.2 监测方案 | 第35-36页 |
3.2.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3.3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 | 第42-51页 |
3.3.1 GTSNX简介 | 第42页 |
3.3.2 模型及工况 | 第42-44页 |
3.3.3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4页 |
3.3.4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4-46页 |
3.3.5 爆破荷载的模拟 | 第46-47页 |
3.3.6 特征值分析 | 第47-49页 |
3.3.7 时程分析 | 第49-51页 |
3.4 交叉点断面既有隧道衬砌振动分析 | 第51-62页 |
3.4.1 交叉点断面既有隧道振速分析 | 第52-55页 |
3.4.2 交叉点断面既有隧道应力分析 | 第55-57页 |
3.4.3 不同位置断面振速分析 | 第57-59页 |
3.4.4 不同位置断面应力分析 | 第59-62页 |
3.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不同近接距离下既有隧道的振动分析 | 第64-73页 |
4.1 计算参数 | 第64-65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4.2.1 振速分析 | 第65-68页 |
4.2.2 应力分析 | 第68-71页 |
4.3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不同围岩条件下既有隧道的振动分析 | 第73-81页 |
5.1 计算参数 | 第73页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79页 |
5.2.1 振速分析 | 第73-76页 |
5.2.2 应力分析 | 第76-79页 |
5.3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