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PC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机理及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连续刚构桥概述 | 第11-12页 |
1.2 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1 连续刚构桥国外发展状况 | 第12页 |
1.2.2 连续刚构桥国内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3 连续刚构桥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第14页 |
1.4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方法 | 第14-15页 |
1.5 桥梁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机理 | 第17-27页 |
2.1 桥梁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1.1 国外施工控制发展状况 | 第17页 |
2.1.2 国内施工控制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2.2 桥梁施工控制的任务与内容 | 第18-20页 |
2.2.1 几何控制 | 第18-19页 |
2.2.2 应力控制 | 第19页 |
2.2.3 温度控制 | 第19页 |
2.2.4 稳定控制 | 第19-20页 |
2.3 现代桥梁的控制方法 | 第20-22页 |
2.3.1 事后控制法 | 第20页 |
2.3.2 预测控制法 | 第20-21页 |
2.3.3 参数识别修正法 | 第21页 |
2.3.4 最大容许度法 | 第21-22页 |
2.4 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4.1 正装计算法 | 第22-23页 |
2.4.2 倒装计算法 | 第23页 |
2.5 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 | 第23-26页 |
2.5.1 结构参数 | 第23-24页 |
2.5.2 施工工艺 | 第24页 |
2.5.3 施工监测 | 第24页 |
2.5.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5.5 温度变化 | 第25页 |
2.5.6 材料收缩、徐变 | 第25页 |
2.5.7 施工管理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龙潭渡改桥工程施工模拟 | 第27-50页 |
3.1 工程概况及技术标准 | 第27-29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2 技术标准 | 第28-29页 |
3.2 有限元理论介绍 | 第29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3.3.1 参数选取 | 第29-30页 |
3.3.2 节点与单元的建立 | 第30页 |
3.3.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0-31页 |
3.3.4 荷载的设定 | 第31-33页 |
3.3.5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33-34页 |
3.4 预拱度的设置 | 第34-39页 |
3.4.1 预拱度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施工预拱度 | 第35-36页 |
3.4.3 成桥预拱度 | 第36-38页 |
3.4.4 总预拱度 | 第38-39页 |
3.5 施工阶段的应力 | 第39-42页 |
3.5.1 应力提取 | 第39页 |
3.5.2 应力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3.6 挂篮安全验算 | 第42-48页 |
3.6.1 三角形挂篮的受力特点及布置 | 第42页 |
3.6.2 计算参数及荷载工况组合 | 第42-44页 |
3.6.3 ANSYA建模分析 | 第44-48页 |
3.6.4 结论 | 第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法在龙潭渡改桥中的应用 | 第50-75页 |
4.1 线形控制误差处理方法 | 第50-55页 |
4.1.1 卡尔曼(Kalman)滤波法 | 第50页 |
4.1.2 灰色系统理论法 | 第50-52页 |
4.1.3 最小二乘法 | 第52-53页 |
4.1.4 BP神经网络 | 第53-55页 |
4.2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55-59页 |
4.2.1 预测模型的选取 | 第55页 |
4.2.2 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55-59页 |
4.3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 第59-62页 |
4.4 BP神经网络龙潭渡改桥应用实例 | 第62-70页 |
4.4.1 参数的确定 | 第62-65页 |
4.4.2 BP神经网络预测过程 | 第65页 |
4.4.3 隐含层神经元的个数的设置 | 第65-66页 |
4.4.4 学习样本的预处理 | 第66-67页 |
4.4.5 训练BP神经网络 | 第67-69页 |
4.4.6 标高的预测 | 第69-70页 |
4.5 灰色理论对BP神经网络的修正 | 第70-74页 |
4.5.1 灰色系统理论计算过程 | 第70-71页 |
4.5.2 预测结果对比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龙潭渡改桥施工控制工作 | 第75-94页 |
5.1 线形控制工作内容 | 第75-77页 |
5.1.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75-76页 |
5.1.2 测点的布置 | 第76-77页 |
5.2 线形动态控制过程 | 第77-85页 |
5.2.1 0 | 第77-79页 |
5.2.2 0 | 第79-82页 |
5.2.3 成桥线形控制成果 | 第82-85页 |
5.3 应力及温度控制工作内容 | 第85-92页 |
5.3.1 传感器的选择 | 第86页 |
5.3.2 测点的布置 | 第86-87页 |
5.3.3 应力控制成果 | 第87-92页 |
5.4 大桥主要控制成果 | 第92-94页 |
第六章 连续刚构桥桥面板参数化分析 | 第94-103页 |
6.1 顶板参数化分析研究原因 | 第94页 |
6.2 顶板厚度参数分析 | 第94-100页 |
6.2.1 自重作用 | 第94-96页 |
6.2.2 移动荷载作用 | 第96-98页 |
6.2.3 温度作用 | 第98-100页 |
6.3 综合评定 | 第100-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