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马氏珠母贝简介 | 第10页 |
1.1.2 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综述 | 第10-12页 |
1.2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4页 |
1.2.1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1.2.2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遗传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贝类抗氧化酶系列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1 活性氧简介 | 第14-15页 |
1.3.2 贝类抗氧化酶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家系遗传差异的SSR分析 | 第17-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17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2.1 基因组DNA提取效果 | 第20-21页 |
2.2.2 PCR产物检测 | 第21-23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2.3 讨论 | 第25-28页 |
2.3.1 四种壳色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2.3.2 四种壳色家系间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 第26-28页 |
3 温度、盐度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及丙二醛(MDA)含量的联合效应 | 第28-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3.1.3 实验条件控制 | 第29页 |
3.1.4 酶液制备 | 第29页 |
3.1.5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9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3.2.1 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31-34页 |
3.2.2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第34-38页 |
3.2.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38-43页 |
3.3 讨论 | 第43-46页 |
3.3.1 温度、盐度单因素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T-AOC、MDA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温度、盐度的互作效应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T-AOC、MDA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T-AOC水平、MDA含量的比较 | 第45页 |
3.3.4 模型的建立意义 | 第45-46页 |
4 温度、盐度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表达的联合效应 | 第46-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4.1.3 实验条件控制 | 第47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9-55页 |
4.2.1 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4.2.2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第51-52页 |
4.2.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52-55页 |
4.3 讨论 | 第55-58页 |
4.3.1 温度、盐度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温度、盐度的互作效应对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6页 |
4.3.3 四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量的比较 | 第56页 |
4.3.4 模型的建立意义 | 第56-58页 |
5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