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家族化与单位组织的二元化变迁--以计划时期Y企业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方法论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背景 | 第13-2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1 单位企业与家庭关系 | 第13-19页 |
2.1.1.1 工业化带来家族网络的解体 | 第13-14页 |
2.1.1.2 “父爱主义”关怀下的国有企业 | 第14-15页 |
2.1.1.3 国有企业的家族化 | 第15-17页 |
2.1.1.4 国企对家庭的重组与再编 | 第17-19页 |
2.1.2 单位组织的二元化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社会行动的理解方式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1页 |
2.2.3 国内工业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 第21-22页 |
2.3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3.1 家族化 | 第22-23页 |
2.3.2 准家族化与泛家族主义 | 第23页 |
2.3.3 大集体与厂办大集体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的家族化 | 第25-39页 |
3.1 家属革命化 | 第25-28页 |
3.2 单位子女就业政策的制度化 | 第28-32页 |
3.2.1 普遍适用的子女顶替接班政策 | 第28-29页 |
3.2.2 特殊艰苦行业的子女顶替接班政策 | 第29-30页 |
3.2.3 国营农场子女顶替接班的政策 | 第30-31页 |
3.2.4 “文革”后期子女顶替接班的政策 | 第31-32页 |
3.3 厂办大集体 | 第32-34页 |
3.4 扩张后的的国企单位 | 第34-39页 |
3.4.1 走向终结的子女顶替接班政策 | 第34-37页 |
3.4.2 国企家族化 | 第37-39页 |
第4章 二元化的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以Y厂为例 | 第39-74页 |
4.1 统归Y厂“劳动服务公司”时期的附属厂 | 第39-61页 |
4.1.1 “独立运转”的厂办大集体 | 第41-43页 |
4.1.1.1 生产空间的地域联结 | 第41-42页 |
4.1.1.2 产品与生产任务的紧密联系 | 第42-43页 |
4.1.2 “自负盈亏”的厂办大集体 | 第43-45页 |
4.1.3 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人二元化的进厂途径 | 第45-49页 |
4.1.4 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二元化管理 | 第49-55页 |
4.1.4.1 生产管理 | 第49-51页 |
4.1.4.2 技术管理 | 第51-53页 |
4.1.4.3 人事管理 | 第53-55页 |
4.1.5 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二元化的工资福利 | 第55-57页 |
4.1.6 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人二元化的单位身份 | 第57-61页 |
4.1.6.1 单位身份的自我区隔 | 第57-59页 |
4.1.6.2 旁观者眼中的厂办大集体 | 第59页 |
4.1.6.3 “国营工作、暖气楼房”的择偶观念 | 第59-61页 |
4.2 “四环”时期的厂办大集体 | 第61-66页 |
4.2.1 分离的国营单位与厂办大集体 | 第61-62页 |
4.2.2 “领导想招谁就招谁” | 第62-63页 |
4.2.3 “管理领导说了算” | 第63-64页 |
4.2.4 “工资福利跟国营没法比” | 第64-66页 |
4.3 厂办大集体的改制与解体 | 第66-74页 |
4.3.1 “买断工龄” | 第66-70页 |
4.3.2 退休与买断的差别待遇 | 第70-71页 |
4.3.3 怨声载道的改制 | 第71-74页 |
4.3.3.1 “为什么让我们下岗回家?” | 第71-72页 |
4.3.3.2 钱少没保险的买断 | 第72-73页 |
4.3.3.3 “闹事儿也不给解决” | 第73-74页 |
第5章 国企家族化与单位组织二元化的再评价 | 第74-85页 |
5.1 凝聚众人心血的厂办大集体 | 第74-75页 |
5.2 为了安置而不得已的混岗与冗余 | 第75-80页 |
5.2.1 解决就业、发展生产的厂办大集体 | 第76-77页 |
5.2.2 国营集体职工混岗与人员大量冗余 | 第77-78页 |
5.2.3 家族化的单位组织 | 第78-80页 |
5.3 父爱主义的差序格局 | 第80-85页 |
5.3.1 “化大公为小公”到“谋私利” | 第80-82页 |
5.3.2 愈推越薄的父爱主义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访谈提纲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