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2.1 岩溶区地物光谱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2 岩溶区裸露碳酸盐岩覆盖信息遥感提取研究 | 第23-27页 |
1.2.3 地物组分比例遥感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 第31-3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 第35-4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2.1.2 地形 | 第36页 |
2.1.3 气候 | 第36-37页 |
2.1.4 地表覆盖组成 | 第37-39页 |
2.2 数据资料 | 第39-46页 |
2.2.1 遥感影像 | 第39-40页 |
2.2.2 地面光谱数据 | 第40-46页 |
第三章 地物组分比例遥感估算理论基础 | 第46-58页 |
3.1 遥感地物组分比例估算方法概述 | 第46-49页 |
3.1.1 经验统计模型 | 第46-47页 |
3.1.2 光谱指数模型 | 第47-48页 |
3.1.3 光谱混合模型 | 第48-49页 |
3.2 线性光谱混合分析 | 第49-51页 |
3.3 地物组分比例的线性光谱估算理论基础 | 第51-57页 |
3.3.1 数学推论 | 第51-54页 |
3.3.2 基于距离度量的地物组分比例估算理论 | 第54-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2.0-2.5μm短波红外光谱指数碳酸盐岩组分比例估算 | 第58-76页 |
4.1 岩溶石漠化综合指数 | 第58-59页 |
4.2 典型地物2.0-2.5μm光谱吸收特征分析 | 第59-64页 |
4.2.1 光谱吸收特征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4.2.2 典型地物2.0-2.5μm光谱吸收特征 | 第61-64页 |
4.3 岩溶区典型地物2.0-2.5μm光谱混合分析 | 第64-68页 |
4.3.1 光谱线性混合模拟 | 第65-66页 |
4.3.2 光谱混合效应分析 | 第66-68页 |
4.4 高光谱碳酸盐岩指数构建 | 第68-69页 |
4.5 基于高光谱碳酸盐岩指数的FECR估算试验 | 第69-75页 |
4.5.1 试验步骤 | 第69-70页 |
4.5.2 结果 | 第70-73页 |
4.5.3 讨论 | 第73-75页 |
4.6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多光谱裸露碳酸盐岩组分比例估算 | 第76-111页 |
5.1 地物多光谱特征分析 | 第76-79页 |
5.1.1 基于地面光谱的多光谱数据模拟 | 第76-78页 |
5.1.2 地物多光谱特征分析 | 第78-79页 |
5.2 多光谱碳酸盐岩指数 | 第79-84页 |
5.2.1 波段选择 | 第79-83页 |
5.2.2 多光谱碳酸盐岩指数构建 | 第83-84页 |
5.3 MESMA碳酸盐岩组分比例估算 | 第84-91页 |
5.3.1 MESMA方法 | 第84页 |
5.3.2 构建光谱端元库 | 第84-88页 |
5.3.3 最优端元子集 | 第88-90页 |
5.3.4 可变端元光谱混合分解 | 第90-91页 |
5.4 基于余弦相似性度量的碳酸盐岩组分比例估算 | 第91-96页 |
5.4.1 余弦相似性度量学习 | 第92-93页 |
5.4.2 基于余弦相似性度量的碳酸盐岩组分比例估算 | 第93-96页 |
5.5 模拟试验 | 第96-109页 |
5.5.1 试验数据与方法 | 第96-98页 |
5.5.2 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8-108页 |
5.5.3 试验结论与讨论 | 第108-109页 |
5.6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滇中南裸露碳酸盐岩组分比例遥感估算方法验证与实例分析 | 第111-123页 |
6.1 遥感影像验证试验 | 第111-120页 |
6.1.1 数据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6.1.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9页 |
6.1.3 试验结论与讨论 | 第119-120页 |
6.2 建水县地表裸露碳酸盐岩组分比例遥感估算 | 第120-122页 |
6.3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附录 余弦相似性度量学习算法描述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工作 | 第144-146页 |
一、期刊论文 | 第144页 |
二、会议论文 | 第144页 |
三、参与科研课题 | 第144-145页 |
四、获得奖励和荣誉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