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吾“乡”--侯孝贤电影中的身份意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侯孝贤与“台湾经验”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个体经验:“外省人”的尴尬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政治经验:“戒严”期的阵痛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文化经验:乡土文学的勃兴 | 第24-26页 |
第四节 侯孝贤电影的分期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个体身份凝视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台湾新电影与回归台湾本土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个体成长的焦灼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家庭形象的颠覆 | 第36-38页 |
第四节 乡村情结的舒展 | 第38-42页 |
第三章 “解严”时期的台湾历史身份重建 | 第42-57页 |
第一节 “解严”后的松绑与书写历史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历史节点的侧写 | 第46-50页 |
第三节 个体身份的漂泊 | 第50-53页 |
第四节 意象符号的介入 | 第53-57页 |
第四章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身份省思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悖论性关系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旅行者的游走与寓日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另类女性的塑建 | 第62-64页 |
第四节 都市困顿的纾解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回归中华传统的身份想象 | 第68-82页 |
第一节 侯孝贤电影中固有的东方底色 | 第69-72页 |
第二节 从“古典”中来:未曾迟疑的文化身份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到“政治”中去:指代功能的身份寓言 | 第74-77页 |
第四节 筑“大中华”之梦:华语电影叙事体系初探 | 第77-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 | 第90-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