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原因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构建合理的义利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之应然 | 第16-21页 |
| 一、合理义利观的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 | 第16-17页 |
| 二、合理义利观的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决定 | 第17-20页 |
| 三、合理义利观的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决定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合理的义利观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三、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资源型意义 | 第25-27页 |
|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25-26页 |
|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中的消极因素可以警示思想政治教育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内涵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义”、“利”的含义 | 第27-33页 |
| 一、“义”的含义 | 第27-30页 |
| 二、“利”的含义 | 第30-33页 |
|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内容的重新解读 | 第33-36页 |
| 一、正当私利具有合理性 | 第33-34页 |
| 二、义是根本价值取向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6-44页 |
| 第一节 重视“利”的正确引导 | 第36-41页 |
| 一、重视人民之“利” | 第36-38页 |
| 二、鼓励人民维护正当之“利” | 第38-40页 |
| 三、不将物质之“利”推向极端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重视“义”的培养 | 第41-44页 |
| 一、注重适宜行为方式的培养 | 第41-42页 |
| 二、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 | 第42-43页 |
| 三、注重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超越 | 第44-52页 |
| 第一节 以“义”—创新,实现经济之“利”的最大化 | 第44-49页 |
|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 第45-46页 |
| 二、构建科学教育方法 | 第46-47页 |
| 三、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 第47-48页 |
| 四、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树立“义”“利”统一的意识 | 第49-52页 |
| 一、认识义利统一的思想 | 第50-51页 |
| 二、注重方法上的义利统一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