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安全与事故论文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及烟雾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公路隧道事故方面第13-15页
        1.2.2 火灾风险评价第15-16页
        1.2.3 隧道火灾规律第16-18页
        1.2.4 隧道通风控制研究方面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及致灾机理第22-45页
    2.1 公路隧道特性第22-26页
        2.1.1 隧道行车环境特性第22-24页
        2.1.2 隧道交通特性第24-26页
    2.2 典型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征第26-36页
        2.2.1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第26-30页
        2.2.2 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事故特征第30-34页
        2.2.3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原因第34-36页
    2.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特征第36-41页
        2.3.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调查第36-38页
        2.3.2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第38-39页
        2.3.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车型及严重程度分布特点第39-41页
    2.4 特长公路隧道事故致灾机理第41-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第45-62页
    3.1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第45-51页
        3.1.1 公路隧道火灾安全影响因素第45-50页
        3.1.2 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初建第50页
        3.1.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第50-51页
    3.2 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价方法选取第51-57页
        3.2.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第51-53页
        3.2.2 评价方法选取第53页
        3.2.3 评价流程第53-54页
        3.2.4 评价过程第54-57页
    3.3 米溪梁公路隧道火灾风险评估第57-61页
        3.3.1 米溪梁隧道项目概况第57页
        3.3.2 指标权重计算第57-59页
        3.3.3 指标综合评价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烟气运动及烟雾控制方式第62-79页
    4.1 隧道火灾的热动力现象第62-65页
        4.1.1 烟囱效应第62页
        4.1.2 节流效应第62-63页
        4.1.3 烟气逆流层效应第63-64页
        4.1.4 着火隧道的风流逆转第64-65页
    4.2 隧道火灾烟气运动理论基础第65-73页
        4.2.1 火灾热释放速率第65-69页
        4.2.2 隧道火灾过程的理论模型第69-72页
        4.2.3 隧道火灾模型比较第72-73页
    4.3 特长公路隧道烟气控制方式第73-78页
        4.3.1 隧道通风方式第73-74页
        4.3.2 国内外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第74-77页
        4.3.3 特长公路隧道排烟方式选取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第79-102页
    5.1 公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基础第79-86页
        5.1.1 模拟条件设定第79-80页
        5.1.2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第80-83页
        5.1.3 隧道模型的建立第83-86页
    5.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临界风速数值模拟分析第86-93页
        5.2.1 平坡临界风速的确定第86-87页
        5.2.2 火源功率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第87-89页
        5.2.3 不同坡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第89-91页
        5.2.4 不同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第91-93页
    5.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温度特征数值模拟第93-101页
        5.3.1 无机械通风条件下火灾烟雾温度随时间变化第93-96页
        5.3.2 坡度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第96-99页
        5.3.3 纵向通风风速对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第99-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基于通风网络理论的隧道运营通风模拟第102-126页
    6.1 公路隧道通风理论基础第102-107页
        6.1.1 隧道通风网络理论第102-103页
        6.1.2 竖(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网络计算模型第103-105页
        6.1.3 公路隧道网络通风解算第105-107页
    6.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网络通风模拟基础参数第107-112页
        6.2.1 通风参数设定第107-109页
        6.2.2 需风量计算第109-112页
    6.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第112-120页
        6.3.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运营通风网络图第112-113页
        6.3.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第113-119页
        6.3.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左线通风方案第119-120页
    6.4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模拟分析第120-124页
        6.4.1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运营通风网络图第120-121页
        6.4.2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不同机组工作通风模拟计算第121-123页
        6.4.3 米溪梁特长公路隧道右线通风方案第123-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附表第137-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泥路面环氧抗滑磨耗层材料与结构特性研究
下一篇:公铁模式下的区域城际旅客出行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