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教师轮岗交流 | 第14-15页 |
(二) 政策过程 | 第15页 |
(三) 政策成效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文本分析法 | 第15页 |
(二) 访谈法 | 第15-16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出台及其内容 | 第18-30页 |
一、L市及其义务教育事业概况 | 第18-19页 |
(一) L市概况 | 第18-19页 |
(二) L市义务教育事业概况 | 第19页 |
二、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19-24页 |
(一) 来自上级的政策推动 | 第19-20页 |
(二) 基于本地的政策需要 | 第20-24页 |
三、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内容 | 第24-30页 |
(一) 轮岗交流的原则 | 第25页 |
(二) 轮岗交流的对象 | 第25-26页 |
(三) 轮岗交流的方式 | 第26-27页 |
(三) 轮岗交流的期限 | 第27页 |
(四) 轮岗交流教师的管理 | 第27-30页 |
第二章 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 | 第30-40页 |
一、政策的启动和实施过程 | 第30-32页 |
(一) 政策的启动 | 第30页 |
(二) 政策的实施阶段 | 第30-32页 |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32-40页 |
(一) 城区学校教师下不去 | 第33-35页 |
(二) 参与轮岗交流的目的:以利己为主 | 第35-36页 |
(三) 教师缺乏归属感 | 第36-37页 |
(四) 学校的需求与供应不对称 | 第37-38页 |
(五) 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 第38-40页 |
第三章 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效果 | 第40-46页 |
一、学校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一) 有效缓解“择校热” | 第40-41页 |
(二) 有效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 第41页 |
二、流动教师的变化 | 第41-44页 |
(一) 教师对参加轮岗交流的态度:以满意为主 | 第42页 |
(二) 教师参与轮岗的成效 | 第42-44页 |
三、学生的变化 | 第44-46页 |
第四章 L市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改进建议 | 第46-53页 |
一、为农村薄弱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实现“造血”功能 | 第46-47页 |
(一) 建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 第46页 |
(二) 为农村薄弱学校输送优秀的青年教师 | 第46-47页 |
二、加强学校管理者的流动,变单向向上流动为逆向流动 | 第47-48页 |
三、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县管校聘” | 第48-50页 |
(一) “县管校聘”的概念 | 第48页 |
(二) “县管校聘”的优势 | 第48-50页 |
四、优化轮岗交流的评价机制 | 第50-51页 |
(一) 加强对轮岗教师的考核 | 第50页 |
(二) 加强对学校的考核和监督 | 第50-51页 |
五、加强轮岗交流教师的保障机制 | 第51-53页 |
(一) 提高交通补贴 | 第51页 |
(二) 设置乡镇工作补贴 | 第51页 |
(三) 放宽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限制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