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与极坐标方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极坐标与极坐标方程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范希尔理论 | 第16-17页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2.3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4 HPM理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高中极坐标与极坐标方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2-36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2-23页 |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2页 |
3.1.2 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3.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3-32页 |
3.2.1 教师问卷分析 | 第23-27页 |
3.2.2 学生问卷分析 | 第27-32页 |
3.3 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 第32-34页 |
3.3.1 教师的访谈 | 第32-33页 |
3.3.2 学生的访谈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高中极坐标与极坐标方程教学案例设计 | 第36-48页 |
4.1 极坐标系概念的教学案例 | 第36-39页 |
4.2 圆的极坐标方程的教学案例 | 第39-42页 |
4.3 圆锥曲线极坐标方程教学案例 | 第42-46页 |
4.4 教学案例设计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高中极坐标与极坐标方程的教学实验 | 第48-55页 |
5.1 实验背景 | 第48页 |
5.2 实验对象 | 第48-4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5.4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49-55页 |
5.4.1 实验时间 | 第49页 |
5.4.2 实验准备 | 第49-50页 |
5.4.3 实验过程 | 第50页 |
5.4.4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1 | 第58-60页 |
附录2 | 第60-62页 |
附录3 | 第62-63页 |
附录4 | 第63-64页 |
附录5 | 第64-66页 |
附录6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