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开发(油藏工程)论文

萨中开发区南一区萨葡油层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1页
    0.1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0.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11页
第一章 综合治理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1 综合治理的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综合治理总目标第11页
    1.3 综合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第二章 治理区基本概况第12-15页
    2.1 地质概况第12页
    2.2 开采简史第12-13页
    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15页
        2.3.1 低产低效井比例大,自然递减速度加快,影响开发效果第13页
        2.3.2 层系间油层动用状况存在差异第13页
        2.3.3 水驱控制程度、多向连通比例均较低第13-14页
        2.3.4 各套井网间地层压力差异大第14-15页
第三章 南一区萨葡油层储层精细研究第15-21页
    3.1 储层沉积特征分析第15-19页
        3.1.1 低弯曲分流砂体第15-16页
        3.1.2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第16页
        3.1.3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第16-17页
        3.1.4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第17页
        3.1.5 三角洲外前缘稳定席状砂第17-18页
        3.1.6 三角洲外前缘过渡状席状砂第18页
        3.1.7 三角洲外前缘不稳定席状砂第18-19页
    3.2 沉积单元储量研究第19-21页
        3.2.1 各类砂体所占的地质储量不同第19页
        3.2.2 非河道砂与河道砂的储量比例变化较大第19-20页
        3.2.3 不同厚度砂体储量有明显差异第20-21页
第四章 南一区剩余油潜力分析及治理对策第21-26页
    4.1 相控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第21-23页
        4.1.1 模拟层确定第21页
        4.1.2 模拟井确定第21-22页
        4.1.3 平面网格划分及总网格数第22页
        4.1.4 渗透率赋值第22-23页
        4.1.5 历史拟合第23页
    4.2 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治理对策第23-26页
        4.2.1 河道厚层砂内存在剩余油第24页
        4.2.2 河道边部薄层砂存在剩余油第24-25页
        4.2.3 不稳定席状砂体非主体席状砂内存在剩余油第25页
        4.2.4 表外砂内存在剩余油第25页
        4.2.5 泥间砂内存在剩余油第25页
        4.2.6 稳定型席状砂内存在剩余油第25-26页
第五章 南一区综合治理原则及调整潜力分析第26-31页
    5.1 综合治理原则第26页
    5.2 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第26-27页
    5.3 区块调整潜力分析第27-30页
        5.3.1 补孔潜力第27-28页
        5.3.2 注采系统调整潜力第28页
        5.3.3 细分潜力第28页
        5.3.4 压裂潜力第28-29页
        5.3.5 堵水潜力第29页
        5.3.6 调剖潜力第29-30页
    5.4 措施方案优选第30-31页
第六章 南一区综合治理措施效果分析第31-37页
    6.1 实施油、水井补孔,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挖掘剩余油潜力第31-32页
    6.2 实施注采系统调整,完善局部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第32-33页
    6.3 实施注水井细分调整,完善局部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第33-34页
    6.4 采取压裂措施,改善薄差层的动用程度,提高低产井的出油能力第34-35页
    6.5 实施堵水措施,控制高含水层,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第35页
    6.6 利用调剖措施,有效封堵高渗层,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第35-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详细摘要第4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庆肇洲油田州13区块釆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葡北地区低效地面集油系统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