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3.1 关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 | 第9-11页 |
1.3.2 关于流动儿童自我保护的研究 | 第11-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流动儿童 | 第17页 |
2.1.2 自我保护能力 | 第17-18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2.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9页 |
2.2.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1页 |
3 XX小学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1-26页 |
3.1 XX小学的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2 XX小学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调查 | 第21-23页 |
3.3 XX小学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3.3.1 个体的身心发展不成熟 | 第23页 |
3.3.2 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合理 | 第23页 |
3.3.3 学校的安全教育较形式 | 第23-24页 |
3.3.4 社会的综合环境较复杂 | 第24页 |
3.4 XX小学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优势资源分析 | 第24-26页 |
3.4.1 个体较强的学习能力 | 第24页 |
3.4.2 家庭给予一定的关怀 | 第24-25页 |
3.4.3 学校持续不断的支持 | 第25页 |
3.4.4 社会相对密切的关注 | 第25-26页 |
4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建设的实务研究 | 第26-40页 |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7页 |
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准备阶段 | 第27-30页 |
4.2.1 流动儿童的需求评估 | 第27页 |
4.2.2 小组工作方案的设计 | 第27-30页 |
4.3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 第30-40页 |
4.3.1 组合前期——提升生命意识 | 第31-33页 |
4.3.2 权利与控制期——提升寻求支持意识 | 第33-34页 |
4.3.3 亲密期——提升身体边界意识 | 第34-36页 |
4.3.4 分辨期——提升社会安全意识 | 第36-37页 |
4.3.5 分离期——提升危机应对意识 | 第37-40页 |
5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建设的评估 | 第40-51页 |
5.1 过程评估 | 第40-42页 |
5.1.1 组员的表现评估 | 第40-41页 |
5.1.2 社会工作者自评 | 第41-42页 |
5.1.3 工作者观察记录 | 第42页 |
5.2 结果评估 | 第42-51页 |
5.2.1 满意度评估 | 第43页 |
5.2.2 前后测问卷 | 第43-48页 |
5.2.3 半结构访谈 | 第48-49页 |
5.2.4 家庭动力画 | 第49-51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5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1.1 小组工作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 第51页 |
6.1.2 优势视角指导下挖掘和运用了流动儿童的优势资源 | 第51-52页 |
6.1.3 多方支持力量推动了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 第52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2-55页 |
6.2.1 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 | 第52-53页 |
6.2.2 完善和优化理论的指导 | 第53-54页 |
6.2.3 扩大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附录B 前后测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C 小组活动方案 | 第61-69页 |
附件D 满意度评估表 | 第69-70页 |
附件E 服务对象知情同意书 | 第70-71页 |
附件F 家庭动力画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