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天线:按工作原理分论文

多模印刷圆极化天线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5-16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6-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1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第31-34页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第31-32页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2-34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第34-47页
    2.1 圆极化天线基本概念第34-35页
        2.1.1 圆极化波第34页
        2.1.2 圆极化波的性质与特点第34-35页
    2.2 印刷天线和印刷多模谐振器第35-43页
        2.2.1 印刷天线第35-37页
        2.2.2 印刷多模式谐振器第37-41页
        2.2.3 多模式印刷谐振天线的辐射以及阻抗匹配第41-43页
    2.3 印刷圆极化天线的实现形式第43-46页
    2.4 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多模多频圆极化天线设计第47-83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单馈双频环形缝隙圆极化天线设计第47-58页
        3.2.1 天线结构设计第48-49页
        3.2.2 设计方法与工作模式分析第49-52页
        3.2.3 天线的调谐以及关键尺寸参数分析第52-53页
        3.2.4 设计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3.3 具有高次谐波抑制的双频微带圆极化天线设计第58-67页
        3.3.1 天线基本结构第59页
        3.3.2 多模调谐与谐波抑制第59-64页
        3.3.3 天线测试与仿真结果第64-67页
    3.4 低剖面双频微带贴片-环形缝隙双模圆极化天线设计第67-74页
        3.4.1 天线基本结构第67-68页
        3.4.2 环形缝隙-微带缝隙模式分析第68-70页
        3.4.3 HIS反射面加载的低剖面设计第70-72页
        3.4.4 天线测试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3.5 微带贴片-环形缝隙-单极子三模三频天线设计第74-80页
        3.5.1 天线基本结构第74-75页
        3.5.2 单极子模式分析第75-77页
        3.5.3 仿真与测试结果第77-80页
    3.6 小结第80-83页
第四章 印刷宽带圆极化天线设计第83-115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基于单极子-缝隙模式的宽带圆极化天线设计第83-91页
        4.2.1 天线基本结构第84-85页
        4.2.2 单极子-缝隙模式分析第85-86页
        4.2.3 天线的参数分析第86-89页
        4.2.4 天线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9-91页
    4.3 微带贴片-环形缝隙模式的宽带圆极化天线设计第91-97页
        4.3.1 天线基本结构及多模工作原理第91-94页
        4.3.2 仿真与测试结果第94-97页
    4.4 贴片宽带圆极化天线第97-103页
        4.4.1 天线基本结构第98-99页
        4.4.2 天线工作原理与关键参数分析第99-101页
        4.4.3 天线仿真与测试结果第101-103页
    4.5 贴片宽带圆极化阵列天线第103-114页
        4.5.1 阵列单元设计第104-105页
        4.5.2 天线阵列设计第105-111页
        4.5.3 加工与实测第111-114页
    4.6 小结第114-115页
第五章 宽带低剖面全向圆极化天线及其可重构设计第115-131页
    5.1 引言第115页
    5.2 宽带全向圆极化天线设计第115-122页
        5.2.1 天线结构第115-116页
        5.2.2 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第116-120页
        5.2.3 仿真与测试结果第120-122页
    5.3 极化可重构宽带全向圆极化天线设计第122-129页
        5.3.1 天线结构第122-123页
        5.3.2 极化可重构的工作原理第123-125页
        5.3.3 仿真与测试结果第125-129页
    5.4 小结第129-13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1-133页
    6.1 总结第131-132页
    6.2 研究的展望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型号摩托车的振动分析
下一篇:汽车入厂物流LLP模式设计及其利益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