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微生物活性代谢物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成分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微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 第16-18页 |
第四节 抑菌活性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五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华钩藤的分子鉴定 | 第21-26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1-22页 |
1.1 仪器 | 第21页 |
1.2 试剂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1 钩藤样品总DNA提取 | 第22页 |
2.2 PCR扩增 | 第22-23页 |
2.3 PCR产物纯化、连接和转化 | 第23页 |
2.4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2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3.1 钩藤样品总DNA提取 | 第23-24页 |
3.2 钩藤样品rDNA ITS区PCR扩增 | 第24页 |
3.3 ITS区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3.4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SGM融合子的分子鉴定 | 第26-37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6-27页 |
1.1 仪器 | 第26页 |
1.2 试剂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1 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 融合子 16S rRNA基因的鉴定 | 第28-29页 |
2.3 融合子ITS区序列的鉴定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1 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3.2 融合子ITS区序列测定 | 第34-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SGM融合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7-47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7-38页 |
1.1 仪器 | 第37页 |
1.2 试剂 | 第37-3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8-40页 |
2.1 抑菌活性试验方法 | 第38页 |
2.2 筛选培养基主要成分 | 第38页 |
2.3 单因素试验 | 第38-39页 |
2.4 正交试验 | 第39-40页 |
2.5 发酵工艺条件验证 | 第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1 筛选培养基碳源和氮源 | 第40-42页 |
3.2 单因素考察 | 第42-45页 |
3.3 正交试验 | 第45-46页 |
3.4 优化后发酵工艺的验证 | 第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SGM融合子代谢产物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 | 第47-58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47-48页 |
1.1 仪器 | 第47页 |
1.2 试剂 | 第47-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2.1 菌悬液配制 | 第48页 |
2.2 抑菌活性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2.3 SGM融合子发酵液粗提物的制备 | 第49页 |
2.4 SGM融合子粗提物抑菌试验 | 第49页 |
2.5 SGM融合子粗提物稳定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2.6 SGM融合子粗提物的抗菌谱测定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56页 |
3.1 抑菌方法的建立 | 第50-51页 |
3.2 SGM发酵液粗提物不同浓度的抑菌试验 | 第51-52页 |
3.3 SGM融合子粗提物稳定性的测定 | 第52-55页 |
3.4 SGM融合子粗提物的抗菌谱测定 | 第55-56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SGM融合子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58-67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58-59页 |
1.1 仪器 | 第58页 |
1.2 试剂 | 第58页 |
1.3 指示菌 | 第58-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2.1 SGM融合子代谢产物粗提物制备和前处理 | 第59页 |
2.2 分离 | 第59-62页 |
3 结果 | 第62-65页 |
3.1 SGM融合子代谢产物不同萃取层抑菌活性 | 第62-63页 |
3.2 薄层色谱条件摸索 | 第63-64页 |
3.3 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64页 |
3.4 抑菌活性追踪 | 第64-65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七章 SGM融合子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成分结构鉴定 | 第67-77页 |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67-68页 |
1.1 仪器 | 第67-68页 |
1.2 试剂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2.1 纯化样品的吸收光谱 | 第68页 |
2.2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度鉴定 | 第68页 |
2.3 质谱分析 | 第68页 |
2.4 核磁共振分析 | 第68页 |
2.5 抑菌成分MIC和MBC的测定 | 第68-69页 |
3 结果 | 第69-76页 |
3.1 紫外吸收峰扫描 | 第69-72页 |
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72-76页 |
3.3 纯化后样品MIC和MBC的测定 | 第76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1 总结 | 第77-78页 |
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87-88页 |
附图 | 第88-9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