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行政处罚事实的定罪机能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行政处罚事实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行政处罚事实的特征 | 第14-15页 |
二、行政处罚事实与相邻概念的区分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规定模式梳理 | 第16-21页 |
一、次数模式 | 第17-18页 |
二、时间+次数模式 | 第18-19页 |
三、次数+危害程度模式 | 第19-20页 |
四、次数+时间+危害程度模式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理论争议及评析 | 第21-25页 |
一、行政处罚事实作为定罪要素的理论质疑 | 第22-23页 |
二、行政处罚事实作为定罪要素的思考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意义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理论意义 | 第25-28页 |
一、吸收人身危险性的合理内核 | 第25-27页 |
二、符合责任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立法意义 | 第28-32页 |
一、弥补刑法“结构性缺损” | 第28-29页 |
二、弥补多次犯的立法不足 | 第29-30页 |
三、弥补劳教废除后的制度空白 | 第30-32页 |
第三节 行政处罚事实的实践意义 | 第32-35页 |
一、有利于打击常习违法行为 | 第32-33页 |
二、有利于行政、司法二元模式的衔接 | 第33页 |
三、有利于预防犯罪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规范与适用 | 第35-46页 |
第一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规范 | 第35-40页 |
一、行政处罚事实规定模式评析 | 第35-37页 |
二、行政处罚事实规定模式的完善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行政处罚事实定罪机能的适用 | 第40-46页 |
一、行政处罚事实次数的认定 | 第41-42页 |
二、不同主体共同犯罪时的认定 | 第42-43页 |
三、因受过行政处罚而入罪,刑罚执行完毕后又实施时的认定 | 第43-44页 |
四、行政处罚被撤销时的认定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