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文献梳理法 | 第14页 |
1.3.2 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4-15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6-20页 |
2.1 债券信用评级发展状况的研究 | 第16页 |
2.2 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状况 | 第16-18页 |
2.3 衡量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主要方法 | 第18-20页 |
2.3.1 国外衡量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主要方法 | 第18页 |
2.3.2 国内衡量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主要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一致性检验方法在测度信用评级质量上的应用 | 第20-35页 |
3.1 一致性检验方法的介绍 | 第20-22页 |
3.1.1 一致性的概念 | 第20页 |
3.1.2 信用违约与信用评级质量一致性检验的联系 | 第20-21页 |
3.1.3 违约率的具体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3.2 不同检验方法的比较 | 第22-25页 |
3.2.1 信用利差检验法 | 第22-23页 |
3.2.2 基于收益率的检验法 | 第23-24页 |
3.2.3 市场隐含评级法 | 第24-25页 |
3.3 一致性检验方法的应用 | 第25-35页 |
3.3.1 穆迪评级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及应用 | 第25-33页 |
3.3.2 标普评级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及应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质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35-50页 |
4.1 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4.2 中国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检验 | 第36-44页 |
4.2.1 样本数据的选择 | 第36-37页 |
4.2.2 违约率的检验 | 第37-42页 |
4.2.3 信用评级与对应违约率的单调性检验 | 第42-44页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44-50页 |
4.3.1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检验方法的介绍 | 第44-45页 |
4.3.2 信用评级利差检验的结果 | 第45-48页 |
4.3.3 信用评级利差检验的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及后果分析 | 第50-56页 |
5.1 债券信用评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 第50-53页 |
5.1.1 评级机构评级技术不够成熟 | 第50-51页 |
5.1.2 利益冲突的存在 | 第51-52页 |
5.1.3 评级机构的道德缺失 | 第52-53页 |
5.2 债券信用评级质量不高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1 加剧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53-54页 |
5.2.2 助推高风险的扩张 | 第54页 |
5.2.3 不利于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推进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6.1 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自身的建设 | 第56-57页 |
6.1.1 保持机构独立性,努力提升业务实力 | 第56页 |
6.1.2 支持新型运营模式的探索,推广双评级的应用 | 第56-57页 |
6.1.3 完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本土评级机构走出国门 | 第57页 |
6.2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 第57-59页 |
6.2.1 提高市场环境的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 | 第57页 |
6.2.2 真正发挥信用评级应有的作用,围绕评级结果进行监管和司法追究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