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乡贤参事会:乡村转型中政社协同治理的一种新选择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4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0-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第12-13页
        1.4.1 研究思路第12页
        1.4.2 可能的创新点第12-13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1.5.1 乡贤第13页
        1.5.2 乡贤文化第13-14页
        1.5.3 新乡贤治理第14-15页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5-24页
        1.6.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5-22页
        1.6.2 研究现状述评第22-24页
2 乡贤功能的历史演变及新乡贤的“登场”第24-34页
    2.1 乡贤功能的历史演变第24-28页
        2.1.1 古代社会中的乡贤第24-25页
        2.1.2 清末民初中的乡贤第25-26页
        2.1.3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的乡贤第26-27页
        2.1.4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贤第27-28页
    2.2 新乡贤的“登场”第28-34页
        2.2.1 困境中的乡村治理呼唤乡贤群体的“回归”第28-32页
        2.2.2 新乡贤的“返场”第32-34页
3 贵州Y县乡贤参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第34-44页
    3.1 贵州Y县的现实图景第34-35页
        3.1.1 贵州Y县的县情概述第34页
        3.1.2 贵州Y县乡贤参事会模式建立的社会背景第34-35页
    3.2 Y县乡贤参事会的产生、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第35-37页
        3.2.1 乡贤参事会的产生和组成第35-36页
        3.2.2 乡贤参事会的工作机制第36-37页
        3.2.3 乡贤参事会的功能定位第37页
    3.3 乡贤参事会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第37-40页
        3.3.1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第37-38页
        3.3.2 助推家乡经济发展第38-39页
        3.3.3 增进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拓展了基层民主第39-40页
    3.4 乡贤参事会在乡村治理中所面临的阻力第40-44页
        3.4.1 自身管理制度的不足第40-41页
        3.4.2 “富人治村”的功利主义的考量第41-42页
        3.4.3 制度供给不健全第42页
        3.4.4 乡村公共精神尚未形成第42-43页
        3.4.5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整合困难第43-44页
4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完善第44-51页
    4.1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走向第44-45页
        4.1.1 “乡贤治村”与“制度治村”的紧密结合第44-45页
        4.1.2 乡贤主导与大众参与的有机统一第45页
        4.1.3 “自治”与“他治”的协同整合第45页
    4.2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完善第45-51页
        4.2.1 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第46-47页
        4.2.2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第47-48页
        4.2.3 提高乡贤参事会的协同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渠道第48-49页
        4.2.4 完善乡村政社协同治理机制建设第49-51页
5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附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110非警务警情处置策略探究--基于R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