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5.1 乡贤 | 第13页 |
1.5.2 乡贤文化 | 第13-14页 |
1.5.3 新乡贤治理 | 第14-15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4页 |
1.6.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6.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24页 |
2 乡贤功能的历史演变及新乡贤的“登场” | 第24-34页 |
2.1 乡贤功能的历史演变 | 第24-28页 |
2.1.1 古代社会中的乡贤 | 第24-25页 |
2.1.2 清末民初中的乡贤 | 第25-26页 |
2.1.3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的乡贤 | 第26-27页 |
2.1.4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贤 | 第27-28页 |
2.2 新乡贤的“登场” | 第28-34页 |
2.2.1 困境中的乡村治理呼唤乡贤群体的“回归” | 第28-32页 |
2.2.2 新乡贤的“返场” | 第32-34页 |
3 贵州Y县乡贤参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 | 第34-44页 |
3.1 贵州Y县的现实图景 | 第34-35页 |
3.1.1 贵州Y县的县情概述 | 第34页 |
3.1.2 贵州Y县乡贤参事会模式建立的社会背景 | 第34-35页 |
3.2 Y县乡贤参事会的产生、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 | 第35-37页 |
3.2.1 乡贤参事会的产生和组成 | 第35-36页 |
3.2.2 乡贤参事会的工作机制 | 第36-37页 |
3.2.3 乡贤参事会的功能定位 | 第37页 |
3.3 乡贤参事会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 | 第37-40页 |
3.3.1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第37-38页 |
3.3.2 助推家乡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3.3.3 增进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拓展了基层民主 | 第39-40页 |
3.4 乡贤参事会在乡村治理中所面临的阻力 | 第40-44页 |
3.4.1 自身管理制度的不足 | 第40-41页 |
3.4.2 “富人治村”的功利主义的考量 | 第41-42页 |
3.4.3 制度供给不健全 | 第42页 |
3.4.4 乡村公共精神尚未形成 | 第42-43页 |
3.4.5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整合困难 | 第43-44页 |
4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完善 | 第44-51页 |
4.1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走向 | 第44-45页 |
4.1.1 “乡贤治村”与“制度治村”的紧密结合 | 第44-45页 |
4.1.2 乡贤主导与大众参与的有机统一 | 第45页 |
4.1.3 “自治”与“他治”的协同整合 | 第45页 |
4.2 乡贤参事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完善 | 第45-51页 |
4.2.1 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 第46-47页 |
4.2.2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 第47-48页 |
4.2.3 提高乡贤参事会的协同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渠道 | 第48-49页 |
4.2.4 完善乡村政社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 第49-51页 |
5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