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 第4-6页 |
Abstract1 | 第6-8页 |
摘要2 | 第8-10页 |
Abstract2 | 第10-20页 |
第一部分 纺织品中十七种分散染料的检测研究 | 第20-5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6页 |
1.1 分散染料概述 | 第20-21页 |
1.1.1 分散染料对生物及人体产生的危害 | 第20页 |
1.1.2 国内外对分散染料的限量标准 | 第20-21页 |
1.2 纺织品中分散染料的分析方法现状 | 第21-24页 |
1.2.1 纺织品中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1.2.1.1 超声波萃取 | 第21-22页 |
1.2.1.2 固相萃取(SPE) | 第22页 |
1.2.1.3 加速溶剂萃取(ASE) | 第22页 |
1.2.1.4 微波辅助萃取(MAE) | 第22页 |
1.2.2 纺织品中样品的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1.2.2.1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第23页 |
1.2.2.2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 | 第23页 |
1.2.2.3 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法(UPC~2-MS)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致敏分散染料 | 第26-50页 |
2.1 前言 | 第26-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8-29页 |
2.2.3 标准储备液和流动相的配制 | 第29页 |
2.2.4 质谱条件 | 第29-31页 |
2.2.5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2.2.6 样品前处理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8页 |
2.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32-37页 |
2.3.2 UPC~2条件的优化 | 第37-42页 |
2.3.2.1 色谱柱的选择 | 第37-41页 |
2.3.2.2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2.3 背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42页 |
2.3.3 方法学验证 | 第42-47页 |
2.3.3.1 检出限、定量限、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42-46页 |
2.3.3.2 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6-47页 |
2.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二部分 代谢组学预测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探究 | 第50-80页 |
第三章 绪论 | 第50-60页 |
3.1 代谢组学研究概述 | 第50页 |
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50-54页 |
3.2.1 样本的采集和前处理 | 第50-51页 |
3.2.2 代谢组数据的采集 | 第51-53页 |
3.2.2.1 NMR检测方法 | 第52页 |
3.2.2.2 GC-MS检测方法 | 第52页 |
3.2.2.3 LC-MS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3.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2.3.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53页 |
3.2.3.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3-54页 |
3.2.3.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 第54页 |
3.2.4 代谢组学数据库 | 第54页 |
3.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54-56页 |
3.3.1 代谢组学在肺癌标志物方面的应用 | 第55页 |
3.3.2 代谢组学在个体化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55-56页 |
3.4 肺癌和其治疗药物吉非替尼 | 第56-57页 |
3.4.1 肺癌现状 | 第56页 |
3.4.2 EGFR与吉非替尼 | 第56-57页 |
3.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57-60页 |
3.5.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3.5.2 研究内容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基于UHPLC-QTOFMS的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 | 第60-78页 |
4.1 前言 | 第60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60-61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4.3.1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4.3.2 仪器及分析软件 | 第61-62页 |
4.4 样品制备 | 第62-64页 |
4.4.1 血清样品的采集和储存 | 第62-63页 |
4.4.2 样品前处理 | 第63-64页 |
4.5 仪器条件 | 第64-65页 |
4.5.1 色谱分离条件 | 第64页 |
4.5.2 质谱检测条件 | 第64-65页 |
4.6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4.7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4.7.1 色谱图和原始数据 | 第66-67页 |
4.7.2 数据预处理 | 第67-68页 |
4.7.3 多变量统计分析 | 第68-73页 |
4.7.3.1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 第68-69页 |
4.7.3.2 生存曲线分析与COX回归模型分析 | 第69-73页 |
4.7.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确定 | 第73-75页 |
4.7.5 生物学解释 | 第75-76页 |
4.8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79页 |
5.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