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对水体中重金属的测定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重金属测定的重要意义第12页
    1.2 重金属的来源和污染现状第12-13页
        1.2.1 铜离子的来源及危害第13页
        1.2.2 铅离子的来源及危害第13页
    1.3 重金属检测方法第13-17页
        1.3.1 光谱检测法第13-15页
        1.3.2 质谱检测法第15页
        1.3.3 电化学检测方法第15-17页
    1.4 电化学分析方法检测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4.1 化学修饰电极第17-18页
        1.4.2 利用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第18页
        1.4.3 柔性电极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发展第18-19页
        1.4.4 微流控电极的发展第19-20页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的制备及表征第22-31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6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2-24页
        2.2.2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的制备第24-25页
        2.2.3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的性能测试与表征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0页
        2.3.1 柔性电极基底的亲水修饰第26-27页
        2.3.2 银纳米线柔性电极表面形貌及导电性第27页
        2.3.3 交流阻抗法分析电极性能第27-28页
        2.3.4 机械性能测试第28-29页
        2.3.5 精密度和准确度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方波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微量Cu~(2+)第31-43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1-32页
        3.2.2 方波溶出伏安法工作原理第32页
        3.2.3 影响铜离子测定结果的因素考察第32-34页
        3.2.4 加标回收率计算公式第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42页
        3.3.1 Cu~(2+)在商品电极与自制电极表面电化学响应的比较第34-35页
        3.3.2 Cu~(2+)测定条件的优化第35-39页
        3.3.3 共存离子的影响第39-40页
        3.3.4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第40-42页
        3.3.5 实际水样中Cu~(2+)的测定第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方波溶出伏安法检测水中微量Pb~(2+)第43-52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实验部分第43-44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4.2.2 影响铅离子测定结果的因素考察第43-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4.3.1 Pb~(2+)测定条件的优化第44-48页
        4.3.2 共存离子的影响第48页
        4.3.3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第48-50页
        4.3.4 实际水样中Pb~(2+)的测定第50-51页
    4.4 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透明柔性微流控电极的制备及表征第52-65页
    5.1 前言第52页
    5.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52-53页
        5.2.2 透明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第53页
        5.2.3 透明柔性微流控电极的制备方法第53-55页
        5.2.4 影响导电材料透明度及电阻的实验因素考察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4页
        5.3.1 银纳米线浓度及旋涂层数对导电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5.3.2 旋涂加速度对导电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7页
        5.3.3 旋涂转速对导电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7-58页
        5.3.4 旋涂时间对导电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5.3.5 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第59-61页
        5.3.6 透明柔性微流控电极的导电性能第61-63页
        5.3.7 应用微流控电极检测Cu~(2+)第63-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钨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研究
下一篇:地方高校化学学科学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