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3页 |
1.2.2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真菌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 第17页 |
1.3.2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7-19页 |
1.3.3 真菌多糖的应用 | 第19页 |
1.4 毛泡桐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毛泡桐概述 | 第19-20页 |
1.4.2 泡桐属植物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 第20-21页 |
1.4.3 泡桐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 毛泡桐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菌株鉴定 | 第24-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1 植物样本 | 第24页 |
2.1.2 主要培养基 | 第24页 |
2.1.3 指示菌株 | 第24-25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1.5 毛泡桐的采集 | 第25页 |
2.1.6 毛泡桐表面消毒及可靠性验证 | 第25-26页 |
2.1.7 内生真菌的纯化、保种和菌株活化 | 第26页 |
2.1.8 拮抗病原菌的初筛 | 第26页 |
2.1.9 拮抗甘薯黑斑病的菌株发酵液复筛 | 第26-27页 |
2.1.10 拮抗细菌活性菌株复筛 | 第27页 |
2.1.11 内生真菌的形态鉴定 | 第27-28页 |
2.1.12 内生真菌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 | 第28页 |
2.1.13 真菌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8-29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9-37页 |
2.2.1 毛泡桐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9-30页 |
2.2.2 毛泡桐内生真菌的初筛结果 | 第30-32页 |
2.2.3 抗甘薯黑斑病活性菌株发酵液复筛 | 第32-33页 |
2.2.4 抑制细菌活性复筛 | 第33-34页 |
2.2.5 拮抗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4-35页 |
2.2.6 菌株KLBMP-Pt630、KLBMP-Pt675、KLBMP-Pt686的ITS序列分析 | 第35-37页 |
2.3 讨论 | 第37-40页 |
3 菌株KLBMP-Pt686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40-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材料 | 第40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3.1.3 种子液的制备 | 第41页 |
3.1.4 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 | 第41-42页 |
3.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2.1 氮源优化结果 | 第42页 |
3.2.2 碳源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3.2.3 时间优化结果 | 第43-44页 |
3.2.4 温度优化结果 | 第44页 |
3.2.5 转速优化 | 第44-45页 |
3.2.6 接种量优化 | 第45页 |
3.3 讨论 | 第45-48页 |
4 菌株KLBMP-Pt686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 第48-58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48页 |
4.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8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4.1.4 菌株KLBMP-Pt686的发酵培养及乙酸乙酯相浸膏获取 | 第49页 |
4.1.5 菌株KLBMP-Pt686各粗提相对甘薯黑斑病真菌的抑制活性 | 第49页 |
4.1.6 菌株KLBMP-Pt686乙酸乙酯相成分的GC-MS分析 | 第49页 |
4.1.7 菌株KLBMP-Pt686的分离纯化 | 第49-51页 |
4.1.8 化合物抗菌活性检测 | 第51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4.2.1 菌株KLBMP-Pt686各相粗提物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抑制活性 | 第51页 |
4.2.2 菌株KLBMP-Pt686乙酸乙酯相成分的GC-MS分析 | 第51-53页 |
4.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3-56页 |
4.2.4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检测 | 第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5 菌株KLBMP-Pt686多糖的分离及对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的测定 | 第58-68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5.1.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9页 |
5.1.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5.1.5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5.1.6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0页 |
5.1.7 菌多糖的细胞氧化损伤保护实验 | 第60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60-66页 |
5.2.1 分离纯化结果 | 第60-61页 |
5.2.2 糖含量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5.2.3 分子量测定结果 | 第62页 |
5.2.4 单糖组成分析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5.2.5 菌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结果 | 第65-66页 |
5.3 讨论 | 第66-6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