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及实例评价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第13-17页
        1.1.1 价值取向的偏离:城市发展的“车本”倾向第13-14页
        1.1.2 慢行空间网络完整性丧失:“行走”的困境第14-15页
        1.1.3 人文关怀缺失:城市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失落第15-17页
        1.1.4 新的发展趋势:慢行空间的网络化和精细化发展第17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17-24页
        1.2.1 慢行网络概念的基本定义第17-20页
        1.2.2 慢行网络概念的内涵构成第20-21页
        1.2.3 慢行网络概念的内涵变化第21-23页
        1.2.4 慢行网络的城市设计内涵第23页
        1.2.5 城市设计方法的概念界定第23-24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4页
        1.3.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5-31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25-29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29-31页
        1.4.3 结论与评价第31页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第31-35页
        1.5.1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5.3 研究框架第33-35页
2 慢行网络导向的理论基础研究第35-55页
    2.1 历史维度梳理:慢行相关理念的价值取向演变历程第35-46页
        2.1.1 步行时代:步行绝对主导第35-36页
        2.1.2 有轨电车时代:步行+公交主导第36-37页
        2.1.3 机动化扩散时代:人车分离第37-40页
        2.1.4 机动交通主导时代:局部的步行优先第40-42页
        2.1.5 机动交通转型时代:全面的慢行优先第42-46页
    2.2 价值取向重塑:人文—生态—社会三个层面第46-49页
        2.2.1 人文取向第47页
        2.2.2 生态取向第47-48页
        2.2.3 社会取向第48-49页
    2.3 代表模式经验:慢行空间的网络化构建第49-55页
        2.3.1 两级慢行网络系统—瑞士苏黎世第49-52页
        2.3.2 平面慢行网络系统—丹麦哥本哈根第52-54页
        2.3.3 发展慢行网络的经验总结第54-55页
3 我国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现实基础第55-71页
    3.1 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必要性第55-58页
        3.1.1 城市扩张的郊区化特征第55-57页
        3.1.2 私人汽车的不可主导性第57-58页
    3.2 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可行性第58-67页
        3.2.1 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物质基础第58-62页
        3.2.2 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政策基础第62-64页
        3.2.3 已有的实践尝试第64-67页
    3.3 发展慢行网络所面临的问题第67-71页
        3.3.1 官方支持汽车发展的态度第67页
        3.3.2 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不完善第67-68页
        3.3.3 郊区大盘式的土地开发模式第68-69页
        3.3.4 慢行在规划系统中没有法定地位第69-71页
4 慢行网络的理想空间模型构建探讨第71-87页
    4.1 慢行网络空间的特征解析第71-78页
        4.1.1 慢行网络空间的主体特征第71-75页
        4.1.2 慢行网络空间的活动特征第75-77页
        4.1.3 慢行网络的空间形态特征第77-78页
    4.2 慢行网络的理想空间模型构建第78-87页
        4.2.1 慢行网络的空间模型构建原则第78-79页
        4.2.2 慢行网络的空间形态要素构成第79-81页
        4.2.3 慢行网络的理想空间模型构建第81-87页
5 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第87-119页
    5.1 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理论框架第87-90页
        5.1.1 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第87-90页
        5.1.2 层次化的理论框架第90页
    5.2 宏观层面:适宜慢行出行的城市空间结构第90-98页
        5.2.1 沿公交走廊的高密度紧凑发展第91-93页
        5.2.2 以短途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有效混合第93-94页
        5.2.3 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格网第94-95页
        5.2.4 确定慢行网络的空间整体结构第95-98页
    5.3 中观层面:营造适宜慢行的慢行分区第98-105页
        5.3.1 日常必须生活服务设施和休闲活动场所:住区距离最小化第98-100页
        5.3.2 非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沿公交沿线布局第100-101页
        5.3.3 以慢行的便捷为依据对片区用地布局再细化第101-102页
        5.3.4 分区级的慢行网络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第102-105页
    5.4 微观层面:愉悦性和艺术化的慢行环境第105-113页
        5.4.1 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的宽度与比例第105-107页
        5.4.2 街道界面控制:连续性和柔性边界第107-108页
        5.4.3 慢行设施:完善与艺术化第108-111页
        5.4.4 设计指引:城市设计控制要素第111-113页
    5.5 实施管理: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保障第113-119页
        5.5.1 城市政策层面:慢行网络实施保障第113页
        5.5.2 城市管理层面:对私人汽车的限制第113-115页
        5.5.3 城市文化层面:对慢行活动的宣扬第115-119页
6 实例评价:以达州市莲花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第119-129页
    6.1 发展慢行网络导向的特征评析第119-122页
        6.1.1 新开发的地区利于重新构建慢行网络第119-120页
        6.1.2 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为慢行提供依托第120-121页
        6.1.3 利于发展慢行导向的定位与功能构成第121-122页
        6.1.4 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第122页
    6.2 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评价第122-129页
        6.2.1 慢行网络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评价第122-124页
        6.2.2 慢行网络的空间构建评价第124-126页
        6.2.3 慢行网络的设计指引评价第126-129页
7 结语第129-131页
    7.1 研究结论第129-130页
    7.2 研究不足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9页
附录第139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研究成果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承包商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低碳视角下的洛阳市伊滨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