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书法现象的研究--以1989-2006《书法导报》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书法导报》的创立 | 第13-21页 |
第一节《书法导报》的创刊背景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刊物的定位 | 第16-21页 |
一 对专业书家的引导 | 第17-19页 |
二 对书法爱好者的普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编辑群体对《书法导报》的塑造 | 第21-27页 |
第一节主要领导、编辑 | 第21-25页 |
第二节 稿件的选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书法导报》对展览活动的报道 | 第27-43页 |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展览活动 | 第27-34页 |
一 “国展”及“中青展” | 第27-30页 |
二 “中国书法兰亭奖”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展厅效应与评审机制 | 第34-39页 |
一 展厅效应的利与弊 | 第34-37页 |
二 评审机制的完善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展览推动书法创作的繁荣 | 第39-43页 |
一 立足传统 | 第39-40页 |
二 多元并举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书法导报》对书法评论的推介 | 第43-57页 |
第一节“中原书风“与“书法新古典主义” | 第43-50页 |
一 回望“中原书风” | 第43-47页 |
二 “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商榷 | 第47-50页 |
第二节 思辨“流行书风” | 第50-54页 |
一 “流行书风”之争 | 第50-52页 |
二 反思“流行之风”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书法评论促进书法艺术多元化发展 | 第54-57页 |
第六章《书法导报》对书法学习的引导 | 第57-67页 |
第一节 古代书法继承和学习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对当代书法学习的启示 | 第59-67页 |
一 中小学书法的普及教育 | 第60-62页 |
二 “高校书法”的专业教育 | 第62-67页 |
第七章 《书法导报》的现状与思考 | 第67-72页 |
第一节 报刊媒介(书法导报)与当代中国书法 | 第67-68页 |
第二节 网络媒体潮流下的《书法导报》 | 第68-72页 |
一 网络媒体对《书法导报》的冲击 | 第68-69页 |
二 《书法导报》的相对优势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