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 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认知思想 | 第15-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具身认知的情绪管理分析 | 第18-31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一) 情绪 | 第18-19页 |
(二) 身体 | 第19-20页 |
(三) 具身认知理论 | 第20-22页 |
(四) 情绪管理内涵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系统分析 | 第23-31页 |
(一) 现实需求 | 第23-2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三) 内涵分析 | 第27-28页 |
(四) 价值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具身认知参照下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31-39页 |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调查与教育现状 | 第31-36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31页 |
(二) 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31-36页 |
二、具身认知参照下情绪管理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一) 教育理念:缺乏具身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二) 教育内容:忽视情绪智力培养 | 第37页 |
(三) 教育方法:实践环节的薄弱性 | 第37-38页 |
(四) 教育环境:缺乏情境良性互动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 第39-47页 |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身体回归” | 第39-42页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 | 第39页 |
(二) 引入“情绪体验”的情绪教育内容 | 第39-40页 |
(三) 采用“具身认知”的情绪教育方法 | 第40-41页 |
(四) 开展“身体参与”的情绪教育实践 | 第41-42页 |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 第42-44页 |
(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客体的交互性 | 第42页 |
(二) 教师要强化人文关怀,注重情绪的个体差异性 | 第42-43页 |
(三) 学生要合理自我认知,注重情绪管理策略掌握 | 第43-44页 |
三、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 | 第44-47页 |
(一) 优化校园环境 | 第45页 |
(二) 优化家庭环境 | 第45-46页 |
(三) 优化社会环境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树立“具身”情绪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 第47-50页 |
一、利用积极情绪情境,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 第47页 |
二、培养积极情绪,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塑造 | 第47-48页 |
三、充分调动积极情绪,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卷调查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