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7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结合自然山水的城镇空间布局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2-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思想研究 | 第26-36页 |
2.1 地质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1.1 地质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1.2 地质生态学的城乡规划意义 | 第26-27页 |
2.2 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2.2.1 中国山水自然观 | 第27-29页 |
2.2.2 生态城市的发展 | 第29-30页 |
2.2.3 人居环境学 | 第30-31页 |
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 第31-33页 |
2.3.1 城镇空间布局的构成 | 第31-32页 |
2.3.2 影响城镇空间布局的因素 | 第32页 |
2.3.3 城镇空间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32-33页 |
2.4 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总结 | 第33-36页 |
2.4.1 从地质生态的角度重新认识城市 | 第33-34页 |
2.4.2 地质生态与山地城镇规划结合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3 地质生态视角下山水环境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36-50页 |
3.1 地质生态与山水环境 | 第36-41页 |
3.1.1 地质生态变化 | 第36-37页 |
3.1.2 山水环境的地质生态特征 | 第37-39页 |
3.1.3 地质生态变化对山水环境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山水环境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41-47页 |
3.2.1 对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2 对城镇功能结构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4 对城镇路网布局的影响 | 第47页 |
3.3 城镇空间布局所引发的地质生态问题 | 第47-48页 |
3.3.1 自然山水景观格局的断链 | 第47页 |
3.3.2 不良气候效应加强 | 第47-48页 |
3.3.3 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 | 第48页 |
3.3.4 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 | 第48页 |
3.4 小结 | 第48-50页 |
4 地质生态视角下融合山水环境的城镇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 第50-64页 |
4.1 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 第50-52页 |
4.1.1 地质生态环境调查 | 第50页 |
4.1.2 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 第50-52页 |
4.2 确定合理的城镇空间建设区范围及空间结构 | 第52-55页 |
4.2.1 地质生态环境影响下的建设区范围选定 | 第52-54页 |
4.2.2 地质生态环境影响下的城镇空间结构确定 | 第54-55页 |
4.3 保护具有地质生态特色的绿色空间网络 | 第55-58页 |
4.3.1 注重地质环境的自然生态潜能 | 第55-56页 |
4.3.2 基于整体考虑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 第56-58页 |
4.4 建立基于地质生态保护的安全防灾功能布局 | 第58-63页 |
4.4.1 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考虑的城镇功能区划 | 第58-60页 |
4.4.2 建立与地质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道路交通体系 | 第60-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5 实践研究——以开县为例 | 第64-100页 |
5.1 开县概况 | 第64-66页 |
5.1.1 开县城镇概况 | 第64-65页 |
5.1.2 开县城镇建设现状 | 第65-66页 |
5.2 开县自然山水环境及地质生态特征 | 第66-71页 |
5.2.1 开县自然山水环境 | 第66-69页 |
5.2.2 开县地质生态状况 | 第69-71页 |
5.3 开县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山水环境问题 | 第71-74页 |
5.3.1 人—地矛盾突出 | 第72页 |
5.3.2 生态环境脆弱 | 第72页 |
5.3.3 水土流失严重 | 第72-73页 |
5.3.4 消落带影响范围大 | 第73-74页 |
5.3.5 地质灾害潜在影响较大 | 第74页 |
5.4 地质生态视角下融合山水环境的开县城镇空间布局策略 | 第74-98页 |
5.4.1 确定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评价的城镇空间发展方向 | 第75-79页 |
5.4.2 建立具有山地特色的绿色开放空间结构 | 第79-82页 |
5.4.3 建立基于地质生态保护的安全防灾功能布局 | 第82-92页 |
5.4.4 保护具有山水特色的环汉丰湖生态空间环境 | 第92-98页 |
5.5 小结 | 第98-100页 |
6 结语 | 第100-10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2.1 论文不足 | 第100-101页 |
6.2.2 论文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