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我国中小型城市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 | 第11-13页 |
1.1.2 我国中小型城市发展引发城市功能变化 | 第13-14页 |
1.1.3 我国中小型城市城市空间与功能的出现适应性问题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1 在城市更替中明确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 | 第14页 |
1.2.2 在城市功能复合化过程中完善配套设施 | 第14-15页 |
1.2.3 在城市功能转型中满足空间发展需求 | 第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3.1 确保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稳定繁荣 | 第15-16页 |
1.3.2 推动城市产业与功能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 第16页 |
1.3.3 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功能的协调统一 | 第16-17页 |
1.3.4 发挥城市滨水门户空间研究的典型性作用 | 第17-18页 |
1.4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20页 |
1.4.1 城市门户与城市入口的界定 | 第18页 |
1.4.2 城市滨水空间的界定 | 第18-19页 |
1.4.3 城市功能的界定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与城市滨水门户空间建设现状 | 第25-35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25-28页 |
2.1.1 城市功能范畴 | 第25-26页 |
2.1.2 城市门户范畴 | 第26页 |
2.1.3 城市滨水空间范畴 | 第26-28页 |
2.2 我国相关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2.1 城市功能范畴 | 第28页 |
2.2.2 城市门户范畴 | 第28-29页 |
2.2.3 城市滨水空间范畴 | 第29-30页 |
2.3 我国城市滨水门户空间建设现状 | 第30-34页 |
2.3.1 对城市滨水门户空间的认识不足 | 第30-32页 |
2.3.2 未能妥善分配投资主体的利益 | 第32-33页 |
2.3.3 未能很好的兼顾本土地域特色 | 第33页 |
2.3.4 开发“触媒”与城市形态的契合欠佳 | 第33页 |
2.3.5 城市空间缺乏场所精神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基于影响要素分析的滨水门户空间设计原则 | 第35-43页 |
3.1 滨水门户空间自然要素分析 | 第35-38页 |
3.1.1 地形特征要素 | 第35-36页 |
3.1.2 气候特征要素 | 第36-37页 |
3.1.3 生物特征要素 | 第37页 |
3.1.4 小结 | 第37-38页 |
3.2 滨水门户空间人文要素分析 | 第38-41页 |
3.2.1 城市功能要素 | 第38-39页 |
3.2.2 历史文化要素 | 第39页 |
3.2.3 经济技术要素 | 第39-40页 |
3.2.4 小结 | 第40-41页 |
3.3 要素平衡下城市滨水门户空间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3.3.1 自然景观与社会经济的价值平衡原则 | 第41页 |
3.3.2 自然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文化共荣原则 | 第41-42页 |
3.3.3 自然展示度与公众参与度的互进原则 | 第42页 |
3.3.4 自然景观品质与城市运行安全的互助原则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赤水城市滨水门户功能分析研究 | 第43-69页 |
4.1 赤水市及滨水城市门户发展时间沿革 | 第43-53页 |
4.1.1 赤水市城市功能演变 | 第46-49页 |
4.1.2 赤水市滨水门户功能演变 | 第49-53页 |
4.2 赤水市滨水门户空间功能分布 | 第53-62页 |
4.2.1 河滨中路段 | 第53-57页 |
4.2.2 赤水扬帆区域 | 第57-59页 |
4.2.3 河滨西路段 | 第59-62页 |
4.3 赤水城市滨水门户空间与城市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 第62-68页 |
4.3.1 赤水滨水门户空间需求 | 第62-63页 |
4.3.2 基础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63-64页 |
4.3.3 产业形态适应性分析 | 第64-66页 |
4.3.4 交通配套适应性分析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赤水滨水门户在功能演变下的空间重构策略 | 第69-83页 |
5.1 基于区域功能定位与需求的设计策略研究 | 第69-75页 |
5.1.1 河滨中路段—复合功能型滨水公园设计策略 | 第70-72页 |
5.1.2 赤水扬帆区域—综合型市民广场空间设计策略 | 第72-74页 |
5.1.3 河滨西路段—垂直多层次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 第74-75页 |
5.2 多元复合型滨水门户交通配套设计策略 | 第75-78页 |
5.2.1 链接门户及周边的路径设计 | 第76页 |
5.2.2 多元交通综合利用策略 | 第76-78页 |
5.3 复合功能一体化的滨水景观带绿化设计策略 | 第78-82页 |
5.3.1 生态保护与城市安全结合的消落带设计 | 第78页 |
5.3.2 城市休闲与景观复合的堤岸与滨水景观设计 | 第78-80页 |
5.3.3 形象展示与休闲亲水结合的滨水建筑设计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语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