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绘画中的通感内涵 | 第7-30页 |
1.1 绘画中通感的研究维度 | 第7-28页 |
1.1.1 生理基础:联觉 | 第10-20页 |
1.1.2 心理机制:移觉 | 第20-26页 |
1.1.3 艺术通感 | 第26-28页 |
1.2 绘画中通感阐释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联觉艺术家及其绘画 | 第30-51页 |
2.1 主动寻求的“构成”与偶尔呈现的“即兴印象” | 第32-39页 |
2.2“体验-表现”与“表现-体验-表现 | 第39-45页 |
2.3 从康定斯基看联觉艺术家 | 第45-51页 |
第三章 绘画作品中的通感解读 | 第51-69页 |
3.1 通感类别 | 第51-65页 |
3.1.1 绘画中的回音 | 第51-59页 |
3.1.2 绘画中的触感 | 第59-65页 |
3.2 通感的意义 | 第65-69页 |
3.2.1 六根互用--使人入景 | 第65页 |
3.2.2 感而遂通--叫人生情 | 第65-67页 |
3.2.3 灵心妙悟--令人入境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通感绘画创作之启示 | 第69-76页 |
4.1 像联觉者那样作画 | 第69-71页 |
4.2 心理移觉启示 | 第71-72页 |
4.3 艺术通感启示:隐喻意象 | 第72-76页 |
4.3.1 意象联想 | 第72-73页 |
4.3.2“听”“嗅”“尝”的意象暗示 | 第73-74页 |
4.3.3 暗示时间的流变 | 第74-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