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文献回顾 | 第17-28页 |
一、骨质疏松症 | 第17-19页 |
1 我国骨质疏松现状 | 第17页 |
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类及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3 骨质疏松对椎弓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提高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 第19-22页 |
1 螺钉设计参数 | 第19-20页 |
2 螺钉材料及表面改性 | 第20页 |
3 植钉技术 | 第20-21页 |
4 钉道强化及处理方式 | 第21-22页 |
三、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评价 | 第22-28页 |
1 测试模型和设备 | 第23-24页 |
1.1 测试模型 | 第23页 |
1.2 测试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2 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2.1 离体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2 在体生物力学测试 | 第25页 |
3 虚拟仿真生物力学分析 | 第25-28页 |
3.1 有限元分析法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 第26页 |
3.2 有限元法在骨科的应用 | 第26-28页 |
实验一 四种不同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28-40页 |
1 材料 | 第28页 |
1.1 CT图像 | 第28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34页 |
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2.2 材料生物力学参数 | 第30-32页 |
2.3 收敛性检验 | 第32-33页 |
2.4 模型验证 | 第33-34页 |
2.5 模拟轴向拔出实验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37页 |
3.1 模型验证结果 | 第34-35页 |
3.2 拔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 | 第35页 |
3.3 仿真模拟拔出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40页 |
实验二 骨质疏松力学模块中四种不同螺钉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 第40-50页 |
1 材料 | 第40-42页 |
1.1 实验标本 | 第40-41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1.3 实验器材 | 第41-42页 |
2 方法 | 第42-43页 |
2.1 实验分组及植钉 | 第42页 |
2.2 影像学检查 | 第42页 |
2.3 轴向拔出力实验 | 第42-43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47页 |
3.1 影像学检查 | 第43-44页 |
3.2 最大轴向拔出力(Maximum pullout strength, Fmax) | 第44-45页 |
3.3 能量吸收值(Energy absorbed to failure,E) | 第45-46页 |
3.4 刚度(Stiffness) | 第46页 |
3.5 螺钉拔出.直径 (Diameter of exit,DOE)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实验三 骨质疏松尸体腰椎中四种不同螺钉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 第50-70页 |
1 材料 | 第50-53页 |
1.1 实验标本 | 第50-51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1.3 实验器材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2.1 实验分组及植钉 | 第53-55页 |
2.2 影像学检查 | 第55页 |
2.3 轴向拔出力实验 | 第55-56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3 结果 | 第56-64页 |
3.1 骨密度检查结果 | 第56-57页 |
3.2 影像学检查 | 第57-59页 |
3.3 腰椎尸体中四种不同类型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生物力学实验 | 第59-61页 |
3.4 尸体腰椎中S-SPS组与S-DPS组轴向拔出生物力学实验 | 第61-63页 |
3.5 新鲜老年女性尸体腰椎中EPS与CAPS轴向拔出生物力学实验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70页 |
实验四 四种不同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70-83页 |
1 材料 | 第70-72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70-71页 |
1.2 椎弓根螺钉 | 第71页 |
1.3 植骨材料及椎间融合器 | 第71-72页 |
2 方法 | 第72-74页 |
2.1 手术方法 | 第72页 |
2.2 术后处理 | 第72页 |
2.3 影像学指标 | 第72-73页 |
2.4 量表评估 | 第73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73-74页 |
3 结果 | 第74-79页 |
3.1 手术操作 | 第74页 |
3.2 影像学指标 | 第74-75页 |
3.3 量表评分 | 第75页 |
3.4 典型病例 | 第75-79页 |
4 讨论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