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封闭有限空间内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3页
Contents第13-16页
主要物理量名称及符号第1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4页
    1.1 引言第18-21页
    1.2 研究现状第21-32页
        1.2.1 有限空间内的沸腾换热第22-29页
        1.2.2 有限空间内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现象第29-32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3.1 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第2章 热沉均热板一维传热模型及分析第34-46页
    2.1 热沉散热的物理数学模型第34-35页
    2.2 数学模型的简化及分析解第35-38页
    2.3 结果分析第38-42页
        2.3.1 温度分布第38-39页
        2.3.2 最高温度第39-42页
    2.4 小结第42页
    2.5 高效传热热管的设计第42-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实验测试系统及可靠性验证第46-84页
    3.1 实验测试系统第46-50页
    3.2 实验误差分析第50-51页
    3.3 开口空间内的池沸腾实验第51-55页
        3.3.1 实验简介第52-53页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3-55页
    3.4 初始压力为常压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现象第55-60页
    3.5 低压条件下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现象第60-73页
        3.5.1 实验方法第61-62页
        3.5.2 封闭有限空间的影响第62-63页
        3.5.3 压力波动分析第63-67页
        3.5.4 充液高度的影响第67-70页
        3.5.5 主要实验现象第70-73页
    3.6 沸腾实验件的改进第73-81页
        3.6.1 结构简介第73-75页
        3.6.2 延展薄膜对加热面的影响第75-79页
        3.6.3 试验段简介第79-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4章 有限空间内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的基本特征第84-102页
    4.1 实验方法第84-85页
    4.2 有限空间及液面高度的影响第85-91页
        4.2.1 有限空间的影响第85-87页
        4.2.2 充液高度对传热的影响第87-91页
    4.3 可视化研究第91-99页
        4.3.1 最低充液高度第92-95页
        4.3.2 最佳充液高度第95-97页
        4.3.3 最高充液高度第97-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第5章 有限空间高度对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的影响第102-128页
    5.1 实验设计第102-104页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4-117页
        5.2.1 同一有限空间内不同充液高度对传热的影响第104-114页
        5.2.2 有限空间高度及充液率对传热热阻的影响第114-117页
        5.2.3 有限空间高度对传热影响规律的探讨第117页
    5.3 可视化观察第117-125页
        5.3.1 充液率为近 30%的典型图像第117-121页
        5.3.2 充液率为近 70%的典型图像第121-123页
        5.3.3 最佳充液率的典型图像第123-125页
        5.3.4 可视化小结第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128页
第6章 肋化加热面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第128-148页
    6.1 实验简介第128-129页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29-145页
        6.2.1 有限空间高度为 48mm第130-137页
        6.2.2 有限空间高度为 33mm第137-143页
        6.2.3 有限空间高度及充液率对传热热阻的影响第143-145页
    6.3 肋化加热面与水平加热面的对比第145-146页
    6.4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第7章 封闭有限空间沸腾凝结共存相变传热机理模型第148-160页
    7.1 经典核态沸腾换热关系式第148-149页
    7.2 换热关系式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第149-152页
        7.2.1 与 Rohsenow 换热关系式的对比第149-151页
        7.2.2 与 Cooper 换热关系式的对比第151-152页
    7.3 沸腾凝结共存相变换热的特征第152-153页
    7.4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153-159页
    7.5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结论与展望第160-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BG传感阵列的智能结构形态感知与主动监测研究
下一篇:大功率LED热管散热器传热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