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核电厂(核电站)论文

柴油发电机组减振抗震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柴油发电机组抗震的工程背景第11-12页
    1.2 设备抗震分析方法第12-16页
        1.2.1 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建模方法第12-13页
        1.2.2 地震设计输入谱第13-14页
        1.2.3 抗震分析方法第14-15页
        1.2.4 设备抗震分析国内外现状第15-16页
    1.3 核设备抗震规范与常规设计规范的差异第16-1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7-19页
第2章 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第19-31页
    2.1 机组隔振系统设计第19-22页
        2.1.1 隔振系统安装方式第19-20页
        2.1.2 隔振器选型第20页
        2.1.3 隔振器安装位置第20-22页
    2.2 隔振系统静力学分析第22-23页
    2.3 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第23-29页
        2.3.1 隔振系统固有特性计算第23-24页
        2.3.2 隔振系统强迫振动响应计算第24-26页
        2.3.3 隔振系统短路冲击计算第26-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隔振系统抗震校核第31-49页
    3.1 地震设计输入谱第31-32页
    3.2 地震载荷响应计算第32-38页
        3.2.1 模态阻尼系数第32页
        3.2.2 模态参与因子和模态质量第32-35页
        3.2.3 地震载荷作用下机组的响应第35-38页
        3.2.4 地震载荷作用下各管路接口的位移和加速度第38页
    3.3 隔振器校核第38-48页
        3.3.1 隔振器弹性力计算第39-44页
        3.3.2 隔振器阻尼力计算第44-45页
        3.3.3 隔振器受到的合力第45-47页
        3.3.4 地震载荷下隔振系统校核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柴油发电机组整体抗震计算第49-75页
    4.1 计算流程第49-50页
    4.2 材料性能参数及应力评定标准第50-51页
        4.2.1 材料性能参数第50页
        4.2.2 应力评定标准第50-51页
    4.3 有限元模型及模态分析第51-57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1-54页
        4.3.2 模态分析第54-57页
    4.4 各工况下机组响应计算第57-66页
        4.4.1 设计工况下机组响应计算第57-59页
        4.4.2 正常工况下机组响应计算第59-63页
        4.4.3 事故工况下机组响应计算第63-66页
    4.5 部件应力及应变校核第66-68页
        4.5.1 部件应变校核第66页
        4.5.2 部件应力校核第66-68页
    4.6 隔振器校核第68-70页
    4.7 连接螺栓校核第70-73页
    4.8 联轴器校核第73-74页
    4.9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 柴油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安全性能评估第75-87页
    5.1 等效静态加速度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第75-76页
    5.2 输入条件第76-77页
    5.3 主要计算的关键零部件第77页
    5.4 主轴承盖校核第77-82页
        5.4.1 中间位置的5个主轴承盖第78-80页
        5.4.2 联轴器侧的主轴承盖第80-81页
        5.4.3 前端箱端的主轴承盖第81-82页
        5.4.4 主轴承盖安全性分析第82页
    5.5 曲轴系统校核第82-85页
        5.5.1 曲轴应力分析第82-83页
        5.5.2 平衡重固定螺丝第83页
        5.5.3 纵向加速度载荷对于曲轴的影响第83-84页
        5.5.4 曲轴系统安全性第84-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三阴交、关元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温度及疼痛相关机制的影响
下一篇:柴油机全可变电液配气驱动技术及性能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