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多孔材料数字化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抽象代表体元法第12-14页
        1.2.2 Micro-CT扫描法第14-15页
    1.3 多孔材料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形态分析第19-29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的制造第19-21页
        2.2.1 铜纤维的加工第19-20页
        2.2.2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的制造工艺第20-21页
    2.3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形态分析第21-27页
        2.3.1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形态分析的技术路线第21-22页
        2.3.2 CT扫描的方法与结果第22-23页
        2.3.3 三维模型重构和骨架提取第23-24页
        2.3.4 多孔金属纤维微观形态分析第24-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SOLIDWORKS二次开发和参数可控模型的构建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SolidWorks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方法第29-32页
        3.2.1 SolidWorksAPI第29-30页
        3.2.2 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的选择第30-31页
        3.2.3 开发平台的搭建第31-32页
    3.3 参数可控主动设计模型的构建第32-36页
        3.3.1 形态参数的确定第32-33页
        3.3.2 单根纤维的生成第33-35页
        3.3.3 参数可控模型的生成第35-36页
    3.4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模型生成实例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结构特征对其机械性能影响研究第39-65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ABAQUS用多孔铜纤维烧结毡材料基础参数的确定第39-46页
        4.2.1 单向拉伸实验试件制备第39-40页
        4.2.2 单向拉伸实验装置与方法第40-41页
        4.2.3 实验结果分析第41-42页
        4.2.4 ABAQUS用材料参数的确定第42-46页
    4.3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6-52页
        4.3.1 创建部件第46-47页
        4.3.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第47页
        4.3.3 设置分析步和输出变量第47页
        4.3.4 定义载荷和边界条件第47-48页
        4.3.5 网格方案和尺寸的选择第48-52页
    4.4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单向拉伸实验第52-53页
    4.5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单向拉伸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3-63页
        4.5.1 孔隙率对烧结毡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第53-56页
        4.5.2 纤维直径对烧结毡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第56-58页
        4.5.3 纤维朝向对烧结毡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第58-61页
        4.5.4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结构和拉伸性能的耦合关系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几何模型优化与传输性能研究第65-83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ANSYS Fluent建模的基本步骤第65-67页
        5.2.1 几何建模第65-66页
        5.2.2 网格划分第66页
        5.2.3 边界条件设置第66页
        5.2.4 后处理第66-67页
    5.3 烧结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5.4 烧结毡有限元模型的优化后性能分析和实验验证第68-71页
        5.4.1 有限元模型的优化第68-69页
        5.4.2 性能分析和实验验证第69-71页
    5.5 多孔铜纤维烧结毡传输性能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1-80页
        5.5.1 入口流速的影响第71-72页
        5.5.2 孔隙率的影响第72-75页
        5.5.3 入口方向的影响第75-78页
        5.5.4 压降分布第78-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7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创新点第84页
    6.3 展望第84-87页
附录A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双稳态结构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实验研究
下一篇:石英光纤上SiV发光纳米金刚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