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8页 |
1.1 引言 | 第12-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5-28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1.2.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状况 | 第18-23页 |
1.2.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状况 | 第23-28页 |
1.3 硅基负极研究状况 | 第28-42页 |
1.3.1 硅基负极材料概述 | 第28-32页 |
1.3.2 硅基负极材料性能提升策略 | 第32-42页 |
1.4 硅基负极研究存在问题 | 第42-46页 |
1.4.1 活性物质载量 | 第43-44页 |
1.4.2 纳米硅成本 | 第44页 |
1.4.3 首圈库伦效率 | 第44-46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表征 | 第48-55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49-52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0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0-51页 |
2.2.4 热重分析 | 第51页 |
2.2.5 氮气吸附比表面积测试 | 第51页 |
2.2.6 拉曼光谱 | 第51-52页 |
2.2.7 材料粒径分析测试 | 第52页 |
2.3 锂离子电池装配 | 第52-53页 |
2.3.1 极片的制备 | 第52页 |
2.3.2 电池的组装 | 第52-53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53-55页 |
2.4.1 锂离子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53页 |
2.4.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3页 |
2.4.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53-55页 |
第三章 高活性物质载量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5-73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1 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6-57页 |
3.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条件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高首圈库伦效率高振实密度硅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3-87页 |
4.1 引言 | 第73-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4.2.1 亚微米硅材料的制备 | 第75页 |
4.2.2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5页 |
4.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条件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高振实密度磷化硅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7-96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5.2.1 材料的制备 | 第88页 |
5.2.2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条件 | 第88-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6.1 结论 | 第96-98页 |
6.2 创新点 | 第98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简历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