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路径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概述 | 第10-15页 |
| ·科技创造力的内涵 | 第10-13页 |
| ·创造力的含义和特点 | 第10-11页 |
| ·科技创造力的含义和特征 | 第11页 |
| ·科技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则 | 第11-13页 |
| ·大学生科技创造力开发的意义 | 第13-15页 |
| ·顺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 | 第13-14页 |
|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的 | 第14页 |
| ·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持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现状分析 | 第15-23页 |
| ·学校培养模式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相脱节 | 第15-17页 |
| ·应试教育理念阻碍大学生科技创造力 | 第15页 |
| ·单一课程设置抑制大学生科技创造力 | 第15-17页 |
| ·僵化教学方法扼杀大学生科技创造力 | 第17页 |
| ·教师素质落后影响大学生科技创造力 | 第17页 |
|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欠缺 | 第17-19页 |
| ·缺乏勇于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第17-18页 |
| ·缺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 第18-19页 |
|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 | 第19-20页 |
| ·思维模式线性化,创新意识不强 | 第19-20页 |
| ·对科技创造发明的态度悲观 | 第20页 |
| ·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 第20-23页 |
| ·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 第20-21页 |
| ·学生参与体验程度不够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造力开发的理论分析 | 第23-33页 |
|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思考 | 第23-25页 |
| ·“活的知识”是形成创造能力的载体 | 第23页 |
| ·“科学方法”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媒介 | 第23-24页 |
| ·心理素质是形成创造能力的主观条件 | 第24-25页 |
| ·“做”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逻辑起点 | 第25页 |
| ·国外先进创造性教育理论的启发 | 第25-30页 |
| ·文理兼容的HPS 教育理论 | 第25-28页 |
| ·以学生为中心的PBL 教育 | 第28-30页 |
|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自我超越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提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具体途径 | 第33-48页 |
| ·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学校首要问题 | 第33-37页 |
| ·改革教育理念,视学生为本 | 第33页 |
| ·设置课程体系,科艺哲相通 | 第33-34页 |
| ·贯穿创造教育,课内外结合 | 第34-36页 |
| ·培养创造教师,树优良作风 | 第36-37页 |
| ·树立创造性人格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 第37-41页 |
| ·培养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健全人格 | 第38-39页 |
| ·优化自身与环境协同的发展机制 | 第39-41页 |
| ·提高创新意识是开发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中心环节 | 第41-44页 |
| ·培养创新思维,强化个性教育 | 第41-43页 |
|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 第43-44页 |
| ·增强实践能力是开发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 第44-48页 |
|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 第44-45页 |
| ·充实实习基地建设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