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序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互动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2.1 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2.1.1 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2.2 互动式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2.2.1 国外相关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2.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2.1.3 有效教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相关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2.1 孔孟的教育思想 | 第18页 |
2.2.2.2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第18-20页 |
3. 将互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 第20-25页 |
3.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0-23页 |
3.2 互动式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高度契合性 | 第23-25页 |
4.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形式、原则和主要方法 | 第25-35页 |
4.1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形式 | 第25-26页 |
4.2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 第26-28页 |
4.3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 | 第28-35页 |
5. 将互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途径 | 第35-42页 |
5.1 创设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 | 第35页 |
5.2 拓展课外互动的信息量 | 第35-37页 |
5.3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37-39页 |
5.4 构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 第39-40页 |
5.5 正确处理互动式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