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基本内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页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信访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房屋拆迁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3 信访处置的概念 | 第1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公共伦理理论 | 第20-21页 |
3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的现状 | 第21-29页 |
3.1 淮安市清江浦区概况 | 第21页 |
3.2 清江浦区房屋拆迁的背景 | 第21-22页 |
3.3 淮安市清江浦区信访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22页 |
3.3.1 清江浦区信访局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22页 |
3.3.2 清江浦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22页 |
3.4 淮安市清江浦区信访工作机制 | 第22-25页 |
3.4.1 一站式接访机制 | 第22-24页 |
3.4.2 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机制 | 第24页 |
3.4.3 信访会办机制 | 第24页 |
3.4.4 领导包案机制 | 第24页 |
3.4.5 联合接待工作机制 | 第24-25页 |
3.5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现状及数据分析 | 第25-29页 |
3.5.1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现状及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5.2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现状及数据分析 | 第26-29页 |
4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问题及成因 | 第29-39页 |
4.1 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的问题 | 第29-34页 |
4.1.1 信访工作人员缺乏房屋拆迁专业知识 | 第29-30页 |
4.1.2 信访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 第30-31页 |
4.1.3 信访处置方法缺乏创新 | 第31-32页 |
4.1.4 信访处置机制不合理 | 第32-34页 |
4.1.5 信访处置工作未与其他部门形成合力 | 第34页 |
4.2 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问题的成因 | 第34-39页 |
4.2.1 政府部门未重视信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 第34-35页 |
4.2.2 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缓慢 | 第35-36页 |
4.2.3 信访处置制度本身的缺陷 | 第36-37页 |
4.2.4 部门联合处置机制的缺失 | 第37-39页 |
5 淮安市清江浦区房屋拆迁信访处置工作的对策 | 第39-45页 |
5.1 加强对信访干部的专业培训 | 第39-40页 |
5.1.1 成立信访处置培训领导小组 | 第39页 |
5.1.2 举办房屋拆迁业务知识培训班 | 第39页 |
5.1.3 信访干部介入拆迁工作组历练 | 第39页 |
5.1.4 信访干部加强信访制度的宣传 | 第39-40页 |
5.2 加强对信访干部的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5.2.1 强化基层基础信访建设 | 第40页 |
5.2.2 合理调配信访机构编制 | 第40页 |
5.2.3 提高信访干部队伍素质 | 第40页 |
5.2.4 制定信访干部鼓励机制 | 第40-41页 |
5.3 加强对信访处置方法的创新 | 第41-42页 |
5.3.1 信访处置坚持“以人为本” | 第41页 |
5.3.2 信访处置坚持“诉访分离” | 第41页 |
5.3.3 信访处置坚持“评议制度” | 第41-42页 |
5.3.4 信访处置坚持“督查督办” | 第42页 |
5.4 加强对信访处置机制的规范 | 第42-43页 |
5.4.1 重视初信初访处置工作 | 第42-43页 |
5.4.2 建立信访处置长效机制 | 第43页 |
5.4.3 优化信访处置考核机制 | 第43页 |
5.5 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 | 第43-45页 |
5.5.1 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协调 | 第43页 |
5.5.2 加强与稳评部门的沟通 | 第43-44页 |
5.5.3 加强与矛调中心的对接 | 第44页 |
5.5.4 加强与心理机构的合作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