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桥墩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桥墩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12-14页 |
1.3.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 第14页 |
1.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4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高速铁路圆端形实心桥墩振动台试验 | 第16-37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结构动力试验的相似理论 | 第16-20页 |
2.2.1 忽略重力相似律 | 第17-18页 |
2.2.2 人工质量相似律 | 第18页 |
2.2.3 一致相似律 | 第18-20页 |
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0-25页 |
2.3.1 试件设计 | 第20-22页 |
2.3.2 试件制作 | 第22-23页 |
2.3.3 配重方案 | 第23-24页 |
2.3.4 材料性能试验 | 第24-25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5-28页 |
2.4.1 试验设备及采集系统 | 第25页 |
2.4.2 输入地震波及试验工况 | 第25-27页 |
2.4.3 测试方案 | 第27-28页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35页 |
2.5.1 试验现象 | 第28页 |
2.5.2 动力特性 | 第28-29页 |
2.5.3 加速度响应 | 第29-31页 |
2.5.4 位移响应 | 第31-32页 |
2.5.5 应变 | 第32-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高速铁路圆端形实心桥墩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7-52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2.1 中心差分法 | 第38页 |
3.2.2 H.H.T法 | 第38-39页 |
3.3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39-43页 |
3.3.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39-42页 |
3.3.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3.4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43-44页 |
3.5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3.5.1 单元类型的选择及网格划分 | 第45-46页 |
3.5.2 模型的边界条件与地震荷载输入 | 第46页 |
3.5.3 阻尼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3.6 ABAQUS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7-51页 |
3.6.1 动力特性 | 第47页 |
3.6.2 加速度响应 | 第47-49页 |
3.6.3 位移响应 | 第49-50页 |
3.6.4 应变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高速铁路圆端形实心桥墩配筋参数分析 | 第52-83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3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4-56页 |
4.4 弹塑性地震响应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77页 |
4.4.1 不同纵筋率对圆端形实心桥墩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56-67页 |
4.4.2 不同配箍率对圆端形实心桥墩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 第67-77页 |
4.5 高速铁路圆端形实心桥墩截面分析 | 第77-80页 |
4.6 高速铁路圆端形实心桥墩配筋建议 | 第80-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3页 |
5.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