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更鼓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状况及分析 | 第10-13页 |
(一)宋代更鼓制度的科技层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宋代更鼓制度的制度层面的研究 | 第12页 |
(三)宋代更鼓制度的观念层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宋代更鼓制度中的计时工具和计时方式 | 第16-34页 |
第一节 计时工具 | 第16-28页 |
一、 水漏 | 第16-22页 |
二、 火钟 | 第22-23页 |
三、 晷表 | 第23-24页 |
四、 辊弹 | 第24-25页 |
五、 机械计时器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动物计时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计时方式 | 第30-34页 |
第二章 宋代地方更鼓制度中的谯楼概况 | 第34-64页 |
第一节 谯楼的基本情况 | 第34-45页 |
一、 名称辨析 | 第34-36页 |
二、 所处位置 | 第36-39页 |
三、 内部设置 | 第39-43页 |
四、 更鼓之节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谯楼的修建概况 | 第45-55页 |
一、 规模形制 | 第45-46页 |
二、 匾额题名 | 第46-47页 |
三、 修建原因 | 第47-48页 |
四、 费用及工匠来源 | 第48-55页 |
第三节 谯楼的作用和意蕴 | 第55-61页 |
一、 一邦之耳目 | 第55-56页 |
二、 论官之标准 | 第56-57页 |
三、 百里之雄观 | 第57页 |
四、 民众之教化 | 第57-59页 |
五、 治安之保障 | 第59-60页 |
六、 其他作用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更夫与更巡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宋代京师的更鼓制度 | 第64-80页 |
第一节 相关官制设置及报时制度 | 第64-70页 |
一、 官制设置 | 第64-66页 |
二、 报时制度 | 第66-70页 |
第二节 管钥之节与宵禁制度 | 第70-73页 |
一、 管钥之节 | 第70-71页 |
二、 宵禁制度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六更说辨析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官员上朝时间 | 第76-80页 |
第四章 宋代军事与礼法中的更鼓制度 | 第80-104页 |
第一节 军事中的更鼓制度 | 第80-96页 |
一、 计时方法 | 第80-82页 |
二、 传箭制度 | 第82-91页 |
三、 报时制度 | 第91-92页 |
四、 更巡制度 | 第92-94页 |
五、 运用战例 | 第94-96页 |
第二节 宋代礼法中的更鼓制度 | 第96-104页 |
一、 礼制中的更鼓制度 | 第96-100页 |
二、 法制中的更鼓制度 | 第100-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古籍文献 | 第106-110页 |
今人论著 | 第11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