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再引入 | 第9-13页 |
1.1.1 再引入的研究与发展 | 第9-11页 |
1.1.2 世界濒危物种再引入工程 | 第11-13页 |
1.2 中国朱鹮简介 | 第13-20页 |
1.2.1 朱鹮的生态生物学 | 第14-15页 |
1.2.2 朱鹮的历史分布 | 第15-16页 |
1.2.3 朱鹮衰亡的过程与原因 | 第16-17页 |
1.2.4 朱鹮种群的研究与保护 | 第17-18页 |
1.2.5 中国朱鹮再引入工程 | 第18-20页 |
1.3 存活率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存活率的研究与发展 | 第20-23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25-37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5-27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2.1.2 气候水文 | 第26页 |
2.1.3 动植物资源 | 第26-27页 |
2.2 研究地点 | 第27页 |
2.3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8-37页 |
2.4.1 环志标识 | 第28-29页 |
2.4.2 无线电跟踪 | 第29页 |
2.4.3 野外观测 | 第29页 |
2.4.4 Cormack-Jolly-Seber模型 | 第29-30页 |
2.4.5 数据分析 | 第30-37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37-47页 |
3.1 种群年存活率 | 第37-39页 |
3.2 释放个体年存活率 | 第39-42页 |
3.3 季节存活率 | 第42-43页 |
3.4 年龄组存活率 | 第43-4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7-57页 |
4.1 种群统计随机性 | 第47-48页 |
4.2 环境随机性 | 第48-52页 |
4.2.1 食物资源 | 第48-49页 |
4.2.2 天敌捕食 | 第49-51页 |
4.2.3 栖息地环境 | 第51页 |
4.2.4 人类活动干扰 | 第51页 |
4.2.5 恶劣天气 | 第51-52页 |
4.3 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与洋县野生种群之比较 | 第52页 |
4.3.1 栖息地之比较 | 第52页 |
4.3.2 存活率之比较 | 第52页 |
4.4 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与日本佐渡朱鹮再引入种群之比较 | 第52-54页 |
4.5 保护管理 | 第54-57页 |
4.5.1 加强环境保护,保障食物资源 | 第54-55页 |
4.5.2 加强朱鹮幼鸟的保护和拯救工作 | 第55页 |
4.5.3 强化野外监护工作,防止天敌捕食事件发生 | 第55页 |
4.5.4 加大宣传,共同参与 | 第55页 |
4.5.5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设施 | 第55-57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