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 | 第11-12页 |
1.3 内生真菌研究简述 | 第12-13页 |
1.4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传播方式 | 第13-14页 |
1.5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4-16页 |
1.6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的机制解释 | 第16页 |
1.7 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8 丹参研究简况 | 第20页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9.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9.2 本研究的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丹参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第23-47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3-24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样品处理 | 第24-25页 |
2.2.2 样品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3 样品PCR扩增及产物检测、纯化 | 第25-26页 |
2.2.4 样品PCR纯化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 第26页 |
2.2.5 丹参叶内生真菌T-RFLP分析 | 第26-27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7-43页 |
2.3.1 内生真菌总DNA提取及ITS区的扩增产物 | 第27页 |
2.3.2 丹参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第27-40页 |
2.3.3 四种酶切的丹参叶内生真菌比对结果 | 第40-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2.5 讨论 | 第44-47页 |
第3章 丹参有效成分组成特征 | 第47-61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4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49-58页 |
3.3.1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叶24种有效成分的测定 | 第49-51页 |
3.3.2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叶24种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51页 |
3.3.3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叶24种有效成分的PCA分析 | 第51-53页 |
3.3.4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根24种有效成分的测定 | 第53-54页 |
3.3.5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根24种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54页 |
3.3.6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根24种有效成分的PCA分析 | 第54-56页 |
3.3.7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叶与根24种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56页 |
3.3.8 不同产地丹参植物叶与根24种有效成分的PCA分析 | 第56-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3.5 讨论 | 第59-61页 |
第4章 丹参有效成分组成与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61-67页 |
4.1 研究材料 | 第6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1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61-64页 |
4.3.1 内生真菌与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4.3.2 内生真菌与根有效成分的相关性 | 第62-64页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附图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项目资助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