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蝴蝶兰组培苗褐变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2.1 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发生及其生化机理 | 第12-13页 |
1.2.2 影响蝴蝶兰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褐变的因素 | 第13-15页 |
1.2.3 蝴蝶兰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褐变时的控制措施 | 第15-21页 |
1.3 本试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1.4 本试验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研究 | 第22-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品种差异对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 蝴蝶兰外植体的生长时期对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23页 |
2.1.3 外植体切块大小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品种差异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24页 |
2.2.2 蝴蝶兰外植体的生长时期与组培褐变 | 第24-25页 |
2.2.3 蝴蝶兰外植体切块大小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蝴蝶兰外植体预处理对蝴蝶兰褐变影响的研究 | 第27-3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3.1.1 外植体消毒时间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27页 |
3.1.2 消毒液浓度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暗培养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2.1 外植体消毒时间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28-29页 |
3.2.2 消毒液的浓度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29-30页 |
3.2.3 暗培养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蝴蝶兰培养条件对蝴蝶兰褐变现象的影响的研究 | 第31-36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4.1.1 不同光照强度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1页 |
4.1.2 不同光照时间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3 不同温度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4.2.1 不同光照强度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3页 |
4.2.2 不同光照时间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3-34页 |
4.2.3 不同温度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培养基盐离子浓度和 pH 值对蝴蝶兰褐变的影响 | 第36-40页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5.1.1 培养基 pH 值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6页 |
5.1.2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36-3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2.1 培养基 pH 值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7页 |
5.2.2 不同无机盐浓度与蝴蝶兰组培褐变 | 第37-3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0-45页 |
6.1 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40-41页 |
6.2 蝴蝶兰外植体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41-42页 |
6.3 蝴蝶兰培养条件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42-43页 |
6.4 培养基不同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 第43-44页 |
6.5 结论 | 第44-4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5-46页 |
附图一:不同色系的蝴蝶兰花朵 | 第46-47页 |
附图二:蝴蝶兰组培过程中消毒、接种、培养 | 第47-48页 |
附图三:蝴蝶兰接种后的褐变情况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