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3 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1 案例描述 | 第14-16页 |
2 案例分析 | 第16-19页 |
2.1 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实现了无缝对接 | 第16页 |
2.2 保障了森林保险市场发展 | 第16-17页 |
2.3 明确规定森林保险保费承担比例 | 第17页 |
2.4 为商业保险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参与环境 | 第17-19页 |
2.4.1 改善了林农投保带来的逆向选择境况 | 第17-18页 |
2.4.2 降低了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 | 第18-19页 |
3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23页 |
3.1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3.2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3.2.1 森林保险市场畸形发展 | 第20页 |
3.2.2 森林保险理赔难度大 | 第20-21页 |
3.2.3 森林保险险种单一,费率制定不合理 | 第21页 |
3.3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3.3.1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市场畸形 | 第21-22页 |
3.3.2 地域性差异导致理赔难度高与险种设计困难 | 第22页 |
3.3.3 规模性要求严格导致费率制定困难 | 第22-23页 |
4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23-26页 |
4.1 芬兰的森林保险 | 第23页 |
4.2 瑞典的森林保险 | 第23-24页 |
4.3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 第24-26页 |
4.3.1 政府积极发挥作用 | 第24页 |
4.3.2 限制保险公司最高赔偿额度 | 第24-25页 |
4.3.3 建立完善的风险分级体系 | 第25-26页 |
5 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建议 | 第26-38页 |
5.1 风险区划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 第26-30页 |
5.1.1 风险区域划分的定义界定 | 第26页 |
5.1.2 建立森林保险风险区划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5.1.3 进行森林保险风险区划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5.2 建立风险区划的具体举措 | 第30-33页 |
5.2.1 微观方面建立森林风险区划指标监测体系 | 第30-31页 |
5.2.2 构建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区域财政补贴体系 | 第31页 |
5.2.3 宏观方面建立保障风险区划的立法体系 | 第31-33页 |
5.3 政府积极发挥作用 | 第33-35页 |
5.3.1 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监管立法者的作用 | 第33页 |
5.3.2 建立专业的第三方森林资产评估机构 | 第33-34页 |
5.3.3 建立完善的风险再分散体系 | 第34-35页 |
5.4 商业保险公司提高经营能力 | 第35页 |
5.4.1 完善森林保险险种 | 第35页 |
5.4.2 普及政策性森林保险交易网点建设 | 第35页 |
5.5 开发改进商业森林保险险种 | 第35-38页 |
5.5.1 完善森林灾后损失评估 | 第36-37页 |
5.5.2 改善森林保险费率厘定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