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认同的互动:背景与方法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理论研究:媒介、群体认同和框架 | 第11-17页 |
1.2.1 媒介与社会认同:认同建构中的媒介角色 | 第11页 |
1.2.2 认同与框架:认同建构中的框架 | 第11-13页 |
1.2.3 社会建构论 | 第13-14页 |
1.2.4 媒介框架:“形象”的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 | 第17-20页 |
1.3.1 媒介建构的职场女性形象研究:媒介框架的内容分析、文本分析 | 第17页 |
1.3.2 女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访谈分析:参照组和实验组(焦点小组访谈)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媒介框架:《职来职往》求职类节目建构的职场女性形象 | 第20-29页 |
2.1 媒体呈现 | 第20-22页 |
2.1.1 年龄和工作年龄——“年轻化” | 第20页 |
2.1.2 学历和院校层次——高知识分子形象 | 第20-21页 |
2.1.3 化妆程度 | 第21-22页 |
2.2 自我呈现 | 第22-23页 |
2.2.1 穿着 | 第22页 |
2.2.2 求职意向 | 第22-23页 |
2.3 他者形象塑造 | 第23-24页 |
2.3.1 技能考察满意度和最终亮灯数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2.3.2 正负面性格同最终亮灯数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 媒介话语:职场女性形象的呈现 | 第24-27页 |
2.4.1. 求职与家庭 | 第24-25页 |
2.4.2. 求职与感情 | 第25页 |
2.4.3. 求职与身材、外貌、装扮 | 第25-26页 |
2.4.4. 求职与性格 | 第26-27页 |
2.5 媒介框架的解读:职场女性形象的建构特征 | 第27-29页 |
2.5.1. 传统形象的刻画 | 第27页 |
2.5.2. 泛滥的“正能量” | 第27-28页 |
2.5.3. 被看的“美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女大学生社会认同:对职场女性的期待 | 第29-38页 |
3.1 求职与家庭、感情 | 第29-32页 |
3.1.1 “贤妻良母”与“职业成功”要兼得 | 第29-30页 |
3.1.2 割裂角色 | 第30-31页 |
3.1.3 独立的女权意识 | 第31页 |
3.1.4 主动解决家庭问题 | 第31-32页 |
3.2 求职与学历、工作能力 | 第32-34页 |
3.2.1 工作素质是关键 | 第32-33页 |
3.2.2 非技能工作 | 第33-34页 |
3.2.3 “感性”与“理性” | 第34页 |
3.3 求职与相貌、性格 | 第34-36页 |
3.3.1 女性气质而非专业形象 | 第35页 |
3.3.2 追求美貌 | 第35页 |
3.3.3 “自我”性格 | 第35-36页 |
3.3.4 正面性格 | 第36页 |
3.4 媒介框架和现实社会认同的不统一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架构:社会认同发生机制 | 第38-56页 |
4.1 framing:认同主体对媒介框架的互动选择 | 第38-45页 |
4.1.1 焦点小组女大学生对媒介框架的认同一致结果 | 第38-41页 |
4.1.2 焦点小组女大学生对媒介框架的认同结果:协商性的选择 | 第41-43页 |
4.1.3 参照组——女大学生围绕媒介框架的互动选择 | 第43-45页 |
4.2 小结 | 第45页 |
4.3 框架变化:趋于一致的社会认同 | 第45-56页 |
4.3.1 实验组框架的变化:Group1 观看视频前后的比较 | 第45-46页 |
4.3.2 framing:小组成员的“干涉” | 第46-53页 |
4.3.3 参照组成员的框架变化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总结:影响社会认同生产的因素 | 第56-60页 |
5.1 框架与社会认同发生机制的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5.1.1 架构——社会认同发生机制 | 第56-57页 |
5.1.2 框架的不稳定性——社会认同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 | 第57-58页 |
5.2 个体经历、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58页 |
5.3 基于媒介框架和群体互动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 1:内容分析编码表 | 第64-66页 |
附录 2:焦点小组成员信息表 | 第66-67页 |
附录 3:参照组成员信息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