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1 权利外观理论在票据法上的适用 | 第11-20页 |
1.1 权利外观理论的含义和基本理念 | 第11-14页 |
1.1.1 权利外观理论的含义 | 第11页 |
1.1.2 权利外观理论的构成 | 第11-14页 |
1.2 票据法中权利外观理论的具体适用 | 第14-20页 |
1.2.1 权利外观理论在票据法上的适用边界 | 第14-16页 |
1.2.2 权利外观理论的适用要件 | 第16-17页 |
1.2.3 权利外观理论的具体适用的类型 | 第17-20页 |
2 票据法中的第三人保护问题 | 第20-31页 |
2.1 票据流通中的第三人 | 第20-22页 |
2.1.1 票据流通中相关第三人的范围 | 第20页 |
2.1.2 与民法区别的票据法善意第三人 | 第20-22页 |
2.2 票据法对于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方式 | 第22-26页 |
2.2.1 抗辩切断 | 第22-25页 |
2.2.2 行为被法律强制有效 | 第25-26页 |
2.3 我国票据法对于第三人保护的实践 | 第26-31页 |
2.3.1 相关案例列举 | 第26-31页 |
3 票据法对于第三人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1-39页 |
3.1 票据法对于第三人保护的现存制度 | 第31-36页 |
3.1.1 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制度 | 第31-33页 |
3.1.2 票据的代理制度 | 第33-36页 |
3.2 我国票据法现存制度对第三人保护的局限 | 第36-39页 |
3.2.1. 我国票据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局限 | 第36-37页 |
3.2.2 我国票据法表见代理制度的缺失 | 第37-38页 |
3.2.3 票据交付契约不成立时,救济制度的缺失 | 第38-39页 |
4 权利外观理论下我国票据法第三人保护制度完善建议 | 第39-45页 |
4.1 我国票据法第三人保护的立法选择 | 第39-40页 |
4.1.1 现存票据法第三人保护立法模式 | 第39-40页 |
4.1.2 我国票据法应选择的立法方向 | 第40页 |
4.2 完善票据善意取得制度 | 第40-42页 |
4.2.1 扩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1页 |
4.2.2 明确在相对人未支付票据对价时的法律后果 | 第41-42页 |
4.3 明确后手对于前手背书审查的标准 | 第42页 |
4.4 明确规定票据表见代理制度 | 第42-45页 |
4.4.1 明确在我国票据法中加入票据表见代理制度 | 第42-43页 |
4.4.2 明确票据表见代理第三人范围 | 第43页 |
4.4.3 明确票据表见代理的责任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