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洗煤厂生产系统危险源的辨识 | 第14-28页 |
2.1 危险源的辨识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危险源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1.2 危险源的分类 | 第14-15页 |
2.1.3 危险源的辨识 | 第15-16页 |
2.2 洗煤厂生产工艺及各系统特点 | 第16-17页 |
2.3 洗煤厂生产系统危险源的辨识理论 | 第17-19页 |
2.3.1 危险源辨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2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 第18页 |
2.3.3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 第18-19页 |
2.4 洗煤厂生产系统危险源的辨识 | 第19-25页 |
2.4.1 洗煤厂受煤、装车与储运系统主要危险源 | 第20-22页 |
2.4.2 原煤准备系统的主要危险源 | 第22-23页 |
2.4.3 洗选系统的主要危险源 | 第23-24页 |
2.4.4 煤泥水系统的主要危险源 | 第24页 |
2.4.5 质量监测系统的主要危险源 | 第24-25页 |
2.4.6 集中控制系统的主要危险源 | 第25页 |
2.5 洗煤厂生产系统危险源的特点 | 第25-26页 |
2.6 小结 | 第26-28页 |
3 洗煤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74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 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29-31页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1-33页 |
3.3 洗煤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43页 |
3.3.1 洗煤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33-34页 |
3.3.2 洗煤厂安全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4-37页 |
3.3.3 洗煤厂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方法 | 第37-43页 |
3.4 洗煤厂生产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43-61页 |
3.4.1 受煤、装车与储运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44-49页 |
3.4.2 原煤准备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49-52页 |
3.4.3 洗选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2-56页 |
3.4.4 煤泥水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6-58页 |
3.4.5 质量监测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8-59页 |
3.4.6 集中控制系统危险源风险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9-61页 |
3.4.7 各系统对洗煤厂整体风险影响的权值确定 | 第61页 |
3.5 洗煤厂危险源风险综合评价 | 第61-72页 |
3.5.1 洗煤厂生产系统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61-71页 |
3.5.2 洗煤厂危险源综合评价 | 第71-72页 |
3.6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2-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洗煤厂风险预控管理研究 | 第74-83页 |
4.1 洗煤厂风险预控与危险源监测 | 第74-75页 |
4.1.1 洗煤厂风险预控 | 第74页 |
4.1.2 洗煤厂危险源的监测 | 第74-75页 |
4.2 危险源动态信息收集和传递 | 第75-77页 |
4.2.1 企业危险源动态信息收集方法 | 第75-76页 |
4.2.2 危险源动态信息的传递方式 | 第76页 |
4.2.3 危险源的增减及升降级管理 | 第76-77页 |
4.3 洗煤厂危险源的风险预警 | 第77-78页 |
4.4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第78-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