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第一章 腺病毒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1.1 腺病毒 | 第12-25页 |
1.1.1 腺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12页 |
1.1.2 腺病毒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3 人腺病毒 | 第13-21页 |
1.1.4 牛腺病毒 | 第21-25页 |
1.1.4.1 牛腺病毒的分类 | 第21页 |
1.1.4.2 牛腺病毒3型 | 第21页 |
1.1.4.3 BAdV3 的形态与特征 | 第21页 |
1.1.4.4 BAdV3 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 | 第21-24页 |
1.1.4.5 BAdV 的增殖 | 第24-25页 |
1.2 小衣壳蛋白Ⅸ | 第25-28页 |
1.2.1 pⅨ的基因结构 | 第25-26页 |
1.2.2 pⅨ作为病毒结构蛋白 | 第26页 |
1.2.3 pⅨ的转录激活作用 | 第26页 |
1.2.4 pⅨ的表面展示作用 | 第26-28页 |
试验研究 | 第28-55页 |
第二章 小衣壳蛋白 pⅨ是牛腺病毒 3 型(BAdV-3)病毒包装的必需基因 | 第28-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1 材料 | 第28-29页 |
2.1.1.1 细胞 | 第28页 |
2.1.1.3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1.1.5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29页 |
2.1.2 方法 | 第29-33页 |
2.1.2.1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2.1.2.2 表达 BAdV3-pⅨ的细胞系(VIDO DT1-bpⅨ)的制备 | 第32-33页 |
2.1.2.3 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 第33页 |
2.2 结果 | 第33-40页 |
2.2.1 稳定表达 BAdV3-pⅨ的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 | 第33-34页 |
2.2.1.1 慢病毒质粒 pTRIP-CMV-bpⅨ-10GS-HA 的鉴定 | 第33-34页 |
2.2.1.2 稳定表达 BAdV3-pⅨ的细胞系的鉴定 | 第34页 |
2.2.2 pⅨ缺失的重组牛腺病毒的包装与拯救 | 第34-38页 |
2.2.2.1 BAdV-3 pⅨ区缺失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4-35页 |
2.2.2.2 HAdV-5 pⅨ区缺失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36页 |
2.2.2.3 pⅨ缺失的重组牛腺病毒的包装及 eGFP 的表达 | 第36页 |
2.2.2.4 重组腺病毒的感染与复制能力的鉴定 | 第36-37页 |
2.2.2.5 pⅨ缺失的重组牛腺病毒在 VIDO DT1-bpⅨ细胞中的拯救 | 第37-38页 |
2.2.3 突变 pⅨ蛋白(mATGpⅨ或 pⅨ/10GS/HA)重组牛腺病毒的包装 | 第38-40页 |
2.2.3.1 BAdV-3 pⅨ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8-39页 |
2.2.3.2 pⅨ蛋白突变(mATG pⅨ和 pⅨ/10GS/HA)重组 BAdV3 的包装 | 第39-40页 |
2.3 讨论 | 第40-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小衣壳蛋白 pⅨ主要功能域的研究 | 第43-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1.1 材料 | 第43-44页 |
3.1.1.1 细胞 | 第43页 |
3.1.1.2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3.1.1.3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3.1.1.4 引物合成 | 第43-44页 |
3.1.2 方法 | 第44-45页 |
3.1.2.1 含有 pⅨ蛋白突变体的重组 BAdV-3 质粒的构建 | 第44-45页 |
3.1.2.2 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 第45页 |
3.1.2.3 重组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第45页 |
3.1.2.4 重组病毒增殖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3.2 结果 | 第45-53页 |
3.2.1 pⅨ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功能域预测 | 第45-46页 |
3.2.2 pⅨ区各个结构域缺失重组 BAdV-3s 的包装 | 第46-49页 |
3.2.2.1 BAdV-3 pⅨ突变体(各个结构域缺失)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6-47页 |
3.2.2.2 pⅨ突变体(区各个结构域缺失)重组 BAdV-3 的包装及感染与复制能力的鉴定 | 第47-49页 |
3.2.3 含各个结构域嵌合 pⅨ的重组 BAdV-3 的包装 | 第49-53页 |
3.2.3.1 BAdV-3 嵌合 pⅨ的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50页 |
3.2.3.2 BAdV-3 嵌合 pⅨ的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感染与复制能力的鉴定 | 第50-53页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