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关于武汉政府性质与作用的争论述评(1926.11-1928.7)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最新成果研究第15-16页
        1.2.2 关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有关中国革命的研究第16-18页
        1.2.3 关于武汉政府和武汉政府性质与作用的研究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第19-20页
第2章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及其策略的认识第20-39页
    2.1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第20-23页
        2.1.1 斯大林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0-21页
        2.1.2 托洛茨基认为中国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第21-23页
    2.2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认识第23-31页
        2.2.1 对国民党性质的判定第23-26页
            1、斯大林:国民党从“四个阶级的联盟”到向左的推移第24-25页
            2、托洛茨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的政党第25-26页
        2.2.2 对国共合作形式的看法第26-31页
            1、斯大林主张国共两党继续党内联盟的形式第27-28页
            2、托洛茨基建议国共双方党外合作的方式,主张共产党的独立性第28-31页
    2.3 北伐开始到四一二政变前,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第31-34页
        2.3.1 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为维持国共合作,继续与蒋妥协第31-32页
            1、斯大林鉴于形势,派驻华代表履行共产国际指示第31-32页
            2、重申国共党内联盟,限制蒋介石实力,但不与之分裂第32页
        2.3.2 托洛茨基主张通过苏维埃争夺无产阶级领导权第32-34页
            1、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为其增加工农血液而无实权第32-33页
            2、预言资产阶级的背叛,提出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第33-34页
    2.4 四一二政变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判断第34-39页
        2.4.1 斯大林坚持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第34-36页
            1、对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提出第34-35页
            2、中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实施路径第35-36页
        2.4.2 托洛茨基极力推动苏维埃建设第36-39页
            1、苏维埃的组建已是形势所逼第36页
            2、通过苏维埃新政权与武汉空架子对抗第36-39页
第3章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对武汉政府性质与作用的认识第39-49页
    3.1 对武汉政府性质认识的不同第39-42页
        3.1.1 斯大林:武汉政府是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是革命的中心第39-41页
            1、武汉政府是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将走向工农联盟专政第39-40页
            2、武汉是革命运动中心,一切政策通过武汉政权实行第40-41页
        3.1.2 托洛茨基:武汉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并非革命政府第41-42页
            1、武汉政府只是上层联盟,是空架子第41页
            2、武汉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第41-42页
    3.2 对武汉政府的革命作用的认识第42-49页
        3.2.1 能否通过武汉政府执行土地革命第42-46页
            1、斯大林:全力支持武汉政府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第42-44页
            2、托洛茨基:通过苏维埃尽快进行土地革命第44-46页
        3.2.2 是否支持武汉政府继续北伐第46-49页
            1、斯大林支持继续北伐,以扩大革命第46-47页
            2、托洛茨基派倾向不支持新北伐第47-49页
第4章 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对武汉政府认识分歧的原因探析第49-55页
    4.1 斯大林的“三阶段论”与武汉革命中心的关系第49-52页
        4.1.1 斯大林“三阶段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第49-51页
        4.1.2 武汉政府时期——斯大林的第二阶段理论之体现第51-52页
    4.2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与武汉时期的关系第52-55页
        4.2.1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提出及基本内容第52-53页
        4.2.2 武汉时期——托洛茨基不断革命的间隙期第53-55页
第5章 共产国际视角下武汉政府性质再认识第55-66页
    5.1 斯、托二人的理论对武汉时期中国革命的影响第55-58页
        5.1.1 共产国际、联共片面支持武汉政府的右倾策略是致使革命失败的重要的主观原因第55-56页
        5.1.2 托洛茨基的理论也不能让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第56-57页
        5.1.3 斯大林、托洛茨基的共同错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第57-58页
    5.2 武汉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第58-66页
        5.2.1 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阶级构成第58-60页
        5.2.2 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政府中的实际地位第60-62页
        5.2.3 武汉政府实际上的政治走向第62-66页
            1、四一二政变前,武汉政府的政策从革命走向投机第62-63页
            2、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的政策从妥协走向反动第63-66页
余论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切实指导中国实践第66-70页
    客观认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与指导第66-67页
    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重要性第67-68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问题研究--以某集团A公司为例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党协商研究(1949-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