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协商民主 | 第14-16页 |
2、政党协商 | 第16-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1.3.2. 历史分析法 | 第20-21页 |
1.3.3. 经验总结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政党协商的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1.1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2-25页 |
1.1.1 协商民主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 第22-23页 |
1.1.2 协商民主的类型和渠道 | 第23-25页 |
1.2 多党合作理论 | 第25-28页 |
1.2.1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 | 第25页 |
1.2.2 多党合作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 第25-26页 |
1.2.3 多党合作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政党协商的实践探索 | 第28-36页 |
2.1 新中国成立前政党协商的产生背景 | 第28-32页 |
2.1.1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与推动民主进程的迫切需要 | 第28-30页 |
2.1.2 重庆谈判的破裂 | 第30-31页 |
2.1.3 民主党派的出现及其政治选择 | 第31-32页 |
2.2 新中国成立前政党协商的历史考察 | 第32-36页 |
2.2.1 旧政协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协商 | 第32-33页 |
2.2.2 解放战争进行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 | 第33-34页 |
2.2.3 在政党合作中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一届政协协商建国过程中政党协商实践探索 | 第36-42页 |
3.1 一届政协政党协商的重大意义 | 第36-38页 |
3.1.1 探索出一种崭新的民主形式 | 第36-37页 |
3.1.2 奠定了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思想的基础 | 第37-38页 |
3.2 一届政协政党协商实践探索 | 第38-42页 |
3.2.1 一届政协协商建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协商 | 第38-39页 |
3.2.2 民主党派在一届政协协商建国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3.2.3 一届政协协商建国政党协商的经验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党协商的实践探索 | 第42-47页 |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党协商 | 第42-45页 |
4.1.1 土地改革中的政党协商 | 第42-43页 |
4.1.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党协商 | 第43-44页 |
4.1.3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过程中的政党协商 | 第44-45页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党协商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经验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党协商的当代启示 | 第47-52页 |
5.1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协商的领导 | 第47-48页 |
5.2 不断提高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 | 第48-49页 |
5.3 坚持体谅包容、求同存异的平等协商 | 第49页 |
5.4 不断提高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协商能力 | 第49-50页 |
5.5 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协商的理论研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附件 | 第59页 |